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3825 浏览:1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决定了它的德育任务,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首要目标。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尤为必要,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更要捉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练习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对学生做到寓德于教,完善他们的人格,以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人格;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G4001

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23101

“文以载道”,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尤其是其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这些年来,我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和思想特点,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的同时,着重引导他们学会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索,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材料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出色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作用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上风,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能性
各门课程教学中,语文课堂上德育的契机往往更多,这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及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所决定的。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它自有与数学、物理、化学等一样的工具性作用,又有净化人们心灵,塑造美好道德的教化作用。正是由于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古代教育历来以儒家传统思想为根本,将德育列在教育的首位。自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始,《论语》所收录的孔子对学生的教诲,绝大多数属于德育范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古时通行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也是当时一个人的立世之本。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联系,简单来说实在就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联系,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
在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情中有理,还是说明文、议论文的理中有情、都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学生道德水准的净化与规范。同时,道德水平提高后,也有助于学生们进展阅读审美心理,对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也有很大帮助。因此,语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的感人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2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策略

2.1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材料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先容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艺教学论文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感受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以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要能使学生在了解紫藤萝的生长历程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不屈、向上、永恒,进面激发自己积极向上。《谁是最可爱的人》要能使学生在熟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同时,感受到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2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即是晓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还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以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要使学生在布满父子亲情的篇章里,感受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学习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要使学生理解遭受侵略的人们所体现出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一步激起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2.3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固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熟悉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体现力,感受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例如学习朱自清以《春》,人们通过欣赏那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春景的美妙,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索,再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文中的反复、反问、排比、反语等句式、修辞,极尽嘲讽“友邦”及国民政府的丑恶行径,极大激发人们的爱憎情感,进而激发了青少年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2.4注重在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即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量。古典诗歌朗育、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诵、演讲的技艺教学论文,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以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2.5德育还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识只是实施教育的一个部分,教师本身的道德素质则直接影响着学生。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以!教师作为社会文化道德的形象代言人,承载着社会的道德期望,这种道德期望是以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夸大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教师本身来说就是一种教育气力、教育资源,教师要想育人先要育己,在当代价值多元的社会里,这种完整的人格和道德素养愈发显得重要。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讨,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上风,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李素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科教学探讨,2003,(3).
[2]周立群.语文德育新理念[J].教坛纵横,2001,(1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