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19 点赞:5105 浏览:15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尝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启动情感法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展开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段文字可以让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展开想象。作者笔下的荷塘,荷叶繁茂,片片相连;由于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静态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作品得到了复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练习和提高。

二、领悟内涵法

由于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语言修养、时代背景,都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上,因此,教师要留意拉近教材与学生的间隔。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想象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感悟文章的内涵。
著名作家海明威说过:“假如不激发读者的想象,不作适当的点拨,那么读者所见的仅是冰山一角,而水下的八分之七的出色就难以发现。”
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顽皮的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进竹林。读到这里,假如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幽默,描写出这么有趣的场面。但是,假如向学生提问了:“这些村童连一根稻草都要?说明了什么?”学生立即会想到“贫困”,再一点拨,让学生联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饿殍遍地的整个局面。学生才会醒悟:这些群童正是由于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体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终极为作者“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法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索的革新教学论文者。”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超越一家之言、一孔之见,畅谈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学习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时,启发学生思索,是“推”好,还是“敲”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以为“推”的动作无声,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以为“敲”不会打破寂静,反能衬托清幽;还有的以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第二位学生以相对论出发,与“鸟鸣山更幽”如出一辙。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这时,孰是孰非已不重要,只要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进发革新教学论文性思维火花,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四、体验成功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科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得到激励,对事情布满兴趣,他的能力就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60%。学生假如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非常注重练笔写作。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成功的欢快,才会对作文产生兴趣。教师要多动脑筋,积极创造条件,想方想法满足学生的体现欲,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练习写作时,尤其在拟定作文题目时,要因人而异,分层制定难度适中的目标。作文命题时范围切忌狭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米可炊”,有话可说。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各自的“最近进展区”内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好的习作能力,能够“摘到果子”,体验成功的乐趣。
作为文人,当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在报刊上署名时,那种喜悦之情是无法言喻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可以介入征文活动、参加作文竞赛、网上发表;也可参加班级自编的作文报、班级作文选、优秀作文展……让每篇作文都能发表,让每位同学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开心、自豪、灿烂的笑脸绽放在脸上,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愈燃愈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