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更新时间:2024-04-16 点赞:21377 浏览:948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自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实施以来,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探讨一直是一线语文教师重点关注、探讨的课题之一。要做到养就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推动教学论文学生个性的进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手段就必须融合时代元素、贴近学生需要,与时俱进。教学实践证实,有效的课堂对话活动不仅有利于营造轻松、同等和愉快的教学气氛,更是在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师、学生、文本三个要素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由此可见,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始终贯串着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与互动的过程。以一定作用上说,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是一种“对话式”的语文教学。
对话互动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气氛的教学技艺教学论文,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生生间、师生与文本乃至作者间等的心灵的观照、思想的碰撞。这种课堂“对话”可以促使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共同介入、互相包容、共同分享以至语文素养的达成。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它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对文本的理解、传授应当如何写作的套路等等,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和文本和他人对话。那种指向预设知识与正确答案的所谓形式“启发式”教学,固然形式上一问一答,以师生的问答组成,但却不能说是真正作用上的语文对话教学。由于它缺乏师生、文本间深层次的心灵的交流,不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思辨能力的进展并不能真正起到推动教学论文作用。这样的对话徒具师生对话之形,却不具师生对话之实。它实际上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当然也就无法做到对学生主动精神和革新教学论文意识的培养,就无法在对话中实现师生的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发挥对话的作用,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一些:

一、建立同等的师生联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同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他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在课堂中倾听学生的声音;他还是一个协调者、推动教学论文者、资源顾问、指导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既能走近作者、又能走出文本、观照自我的心灵。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的介入者。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表个人见解时,教师不仅要做一个评判者,更应做一个悉心倾听的听众;要欣赏学生的才华,更要引导思辨的路径。师生间人格的同等、情感的交流才能创造属于师生双方的课堂教学。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必然激发学生浓郁的探究热情,学生的语文素养方能得以落实。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

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出恰切课堂“话题”

课堂教学中对话的实现是一个师生间就文本而产生的互动的过程。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去挖掘文本的作用,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针对学生需要的情景,切合文本特点、有利于引发师生共同思索与探求的话题,对于师生间互动的达成与深化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介入到学生的思索与探究活动中去,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价值与作用,给学生提供思索的方向与参照的坐标。
如在《鸿门宴》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笔者选择刘邦与张良之间对话话语的差别作为课堂对话活动的起点。由刘邦先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和后刘邦命令张良留谢时称“公乃入”的人称变化入手设置对话:“君”与“公”所表示的对人的态度是否相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进而就课文中体现的刘邦等人的人物性格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由刘邦的细谨权变引发到对项羽的骄傲粗疏的探讨,由张良的多谋知人引发到范曾的不知人与不知己等探讨就此展开。学生感受到《鸿门宴》高超的语言艺术,进而激发起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与深入探究,良好的对话活动得以顺利展开。
因此,仅仅是师生或生生之间的单向“问答”或讨论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作用的课堂对话活动,只有在“教师→学生→文本→学生→教师”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对话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课堂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三、重视构建对话文本与观照自我的有机统一

课堂对话活动的展开,应立足于师生对话,进展于学生与文本、与社会的对话,达成学生审美情操、健全人格的形成。
如指导学生学习《归园田居》,首先要与作者对话,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到爱丘山的本性在当时是多么的可贵。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倾听作者心灵的对话:对尘网中世俗人生的决绝与厌弃,对“复得返自然”的庆幸与快意。让学生与陶潜对话:弃官归隐为何说是“守拙”?由此走进陶潜大智若愚的充溢着人生聪明的心灵中去。然后在对话中再深入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陶潜发自肺腑的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在诗人的笔下,田园间平常的桃李自成一景,远村墟烟也别有情趣。由昔日误落樊笼的痛苦到本日虚室有闲的恬淡,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矛盾与无奈,方能领悟到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的优美原是对丑恶现实的超脱。最后是学生由诗人高尚的情操反观自己,与自己对话:人生在世,该有怎样的生活情趣,怎样才能拥有自然率真的心灵?有效的对话活动就是这样通过一步一步地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来构建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的。
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在与文本、作者对话活动中观照自己的人格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在对话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活动,是教师为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借助文本创设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同等的交流中应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探究知识,培养语文素养。因此,发挥教师在课堂对话中的引导作用是有效对话的起点,激发学生探究思索则是活动的目的。
如学习《我与地坛》,笔者就引导学生思索:是什么让史铁生完成了心灵的自我救赎?深入文本之后就会明白是地坛。地坛是无语的、静默的,却又是有声的、富于生机与活力的。一滴露珠的坠落就能在作者的心中轰出万道金光,一声雨燕的飞鸣就能传达出作者的人世沧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在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活动中,学生就走进满是人生聪明的地坛里,感受到地坛的勃勃生机,就走进了轮椅上思索的作者的心灵中,学生对文本的创造性思索——对生命的尊重与思索,对苦难的承受与超越——才能就此完成。
对话作为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它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思维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对话的良好效应,为每个学生学习知识、进展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主动介入、敢于质疑提供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介入者,在对话过程中积极思索,大胆表达,以而融通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赵东旗深圳市石岩公学高中部51810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