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美学思想渗透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5546 浏览:191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其中蕴育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是时代使命的重托,是语文教学进展的必然要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语文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依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在学生心田上播撒美的种子,浇灌出心灵美的花朵。

一、品味教材。感受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因素,提高学生美的享受

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范文精典,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寻找教材中美的因素,发现感受教材中美的蕴含,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与体验,塑造学生美的灵魂。
(一)寻找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如《登泰山记》、《荷塘月色》等,作者以洋溢、文采飞扬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图景。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中排除狭隘的功利观念,激起纯洁无瑕的审美情感,净化心灵,使性格、气质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锻炼。这实在正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任务之一。现代语文教育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来对待。自然万物无论妍媸,都蕴含有美的困素,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体验,就会发现其中的美,于不知不觉间升腾起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圣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品味语言美。中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意韵悠长。有的讲究韵律格式,体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琅琅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笔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撼人的人文美:有的铿锵有力,厚重中显出一股凝重美。如舒婷的《致橡树》,全文绝无堆砌直白之言;文笔精美,感情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是诗文中的上乘之作,它成功地将情感巧妙地隐蕴在新奇生动的意象中。传递出了细腻、丰富的感情。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美言美语的无穷魅力。并以中得到美的熏陶。
(三)熟悉社会美。生活中的美比比皆是,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课文中众多的人物形象美能引起学生的仰慕、敬重之情,进而去模仿、追求和学习,创造出新的社会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们这些人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优点;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练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和不屈的精神意志,给读者带来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学会理性地辨别美与丑,事与非,以而受到美的教育。
(四)感受形象美。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以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智深,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懑,对各种罪恶势力采取了主动挑战的态度。我们应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实现了“文道结合”的教育目的。
(五)感悟艺术美。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但不即是生活,杰出的文学家能把生活里似乎很平凡的语言变成一种蕴藏着深刻真理的、能震撼人心的灵魂的气力。如《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的音乐,《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维纳斯雕像,《胡同文化》的北京四合院,《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这一切所给人的美的享受、哲理的思孝、道德的熏陶是任何现实美都难以比拟的。
(六)捕捉意境美。所谓“一革一木皆八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作者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熔铸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意境”。这些文章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才能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的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二、运用恰当手段,培养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鉴赏和刨造能力

语文美学思想渗透归根到底是培养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客体进行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美学思想渗透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培养审美感受能力,锻炼审美理解能力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三个方面。
(一)培养美的感受力。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首先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另外,最重要的是在语文课程中要留意情感美的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刻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之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之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的气势之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忧郁之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锻炼美的理解力。美的理解力包括学生要对审美对象妍媸的熟悉,对审美对象妍媸的理性浅析:对审美对象性质的深层理解:对审美对象的形态、类型的领悟与鉴别;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因素形成的熟悉。为了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各种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必须掌握美的规律性,如:太阳之所以美,是由于它给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光明,温暖和能量,没有它,自然界就没有美的有着。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美的多样性和美的不同风格。如:松柏的坚强,小草的柔嫩,梧桐的高雅,灌木的浓密,白杨的朴实,柳絮的纤柔:更要使学生懂得美的辩证性。
(三)提高美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美的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美育目标的最高境界。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感受美和理解美,诗词《沁园春·长沙》,诗句“漫江碧透”里的“碧”,“万山红遍”中的“红”两个字的巧妙运用,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了深秋祖国山河的壮丽美。通过写作也是一次美的体验。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养成高尚的生活情趣,文明的言谈举止和生活方式,也是我们语文美育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美的因素,为美学思想渗透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要教学天生为心灵美的人,自身应先成为学生心灵美的表率。教师要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的勤奋好学的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师的言谈举止,着装打扮,风度仪态,直接影响学生的赏美心理和教学质量。
美学思想的浸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美的因素,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鉴赏、创造的能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语文教学中美学思想的渗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