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教学特点培养学生语文语感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18764 浏览:826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性质观所决定的。无论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还是新的课程标准,都提到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主要靠实际的听、说理解的能力。语感是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正如学音乐要培养乐感,节奏感,学美术要培养色彩感的道理相同。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除了传统的诵读外,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还可以以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练习

(一)涵泳揣摩、品味语感

涵泳是一种在熟读的基础上潜心的探讨策略。“涵泳”即沉浸之意。人必须在水中,才能学会游泳;学会了游泳,人才能感受到水中的自由之乐。“涵泳”借用到语感教学中,就是一种亲身实践,沉浸其中,玩味感受,自得其乐的读书境界。如同吃犁,必须亲尝,方知犁之味道;而在口中细细咀嚼,得犁味之鲜美,方可与涵泳类比。
1.抓关键词句,课文中有些词句固然不太深奥,却十分精妙传神,引导学生反复琢磨感受,感受就深刻很多。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能常常带者学生品一品课文中使用得当的词语,并说说在哪里,久而久之,学生在说话写话时便会斟词酌句了。例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已》时,教师可让学生感受“他以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里的“摸”字能不能换成“掏”或“拿”呢?感受用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2、联系语境有些语词在常态语境中并无特点,而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产生出奇的效果。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的创作的意图,创作的背景来整体品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条幽僻的小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寂寞”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心情,这里用来形容“路”,似乎欠妥当。但结全语境,则发现“寂寞”二字用的妙。以客观而言,夏日的荷塘并非“寂寞”无声,作者在下文就描述了声音;以主观而言,作者不满当时的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于是就感到了“寂寞”;主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选用“寂寞”的语境,而且这段文字因“寂寞”二字而境界全出。
3.揣摩特殊的词句。教师要精心选择揣麻的语句,选择的角度很多,或在言外之间最丰富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典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以及其间弹奏指法的多变,演奏者情绪的细微变化等,都体现的畅快淋漓。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行诗句分别表达寻觅、冷清、凄惨的意思,但一经重复就朗朗上口,富有诗词的平仄韵律美,更主要的是叠用后的读句把诗人的百无聊赖,孤寂彷徨的心境揭示的淋漓尽致,并且富有动态感。

(二)启发想象,丰富语感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是思维重要的体现形式,所以语感与想象是紧密联第的,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材料进行想象,引起情感的共鸣。联想和想象是依据语言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成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可以使人对语言的感受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意图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间想象;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进展想象力是培养语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左右脑协调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达。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以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1.以想象促理解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语言的生动性、蕴藉性。教学时可以以以下几方面启发想象培养学生语感的突破口:
一是捉住重点词语想象。文学作品是作者形象思维的产物,学生在阅读时,教师要始终不忘引导学生根据经历和体验,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读一首诗,诗中的意境尽现脑海;读一个故事,人物形象活跃于脑中。文中的重点词语是让学生发生再造想象的题眼,教师要善于捉住这些题眼,根据作品的意蕴剖析其深刻的含义,这样一来就交给了学生想象理解的金钥匙。二是根据人物语言动作想象。刻画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作者总是要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捉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也深刻的了解了课文的语言。三是利用概括性的语句进行想象理解。有很多文章总有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假如能很好地把握这些语句,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蕴。四是结合插图想象理解。插图和课文的体现形式不同,夸大的重点也不同,课讯的是整体,插图强讯的是局部,可能文有图也有,可能文有图却无,也可能文无图却有,阅读时要把课文和插图联系起来,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以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2.以想象促思维
想象是发散思维的源泉,教学中应有效利用课文中的发散点引导学生的想象。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有不少童话寓言,有的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扩写故事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三)注重积累、内化语感

语感固然以感受为基本形式,是一种心理体验,然而,有生活才有体验,才有语言的感性积累和理性的妙悟。这种积累既是生活的积累也是语言的积累,只有重视积累,才会内化学生自己的语感,并在听、说、读、写的运用中显现出来。
1.生活体验的积累获取语感。语言来自生活,产生于劳动,生活体验是语感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要注重语感的培养,必须以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为中心,注重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以生活为课堂,课堂则是通向生活的窗口,是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要有意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唤起脑海中的生活经历。如当我们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天可真凉了——”那别有韵味的一声叹息,假如不能够联系老北京的生活体验去体味,怎能感受到在“了”中的含义和作者的那份绵长柔细,若有若无的思想情愫?
2.语言材料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练习与语文知识教学的结合,把识字,学词当作语言积累的基本起点,由于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学生的语言运用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做到读文时通顺流畅,谈话时妙语连珠,写作时妙笔生花。
阅读中语感的培养只靠课堂,只限课文是不够的。常言讲“操千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一定要重视阅读拓展延伸,扩大读书的范围,把学生的读引向深入。在教学中牢牢扣住多读、多背、多记这三个词,除发挥好教材的示范作用,还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要能经常根据材料安排进行一系列的课外阅读活动。如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本文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就可以让学生读这部作品来拓展他们的知识。再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引导学生多看一些关于感恩父母的篇章,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艰辛。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环境,在教学中灵活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关键是教师要使学生养成在阅读及生活中自觉地培养语感的习惯,以而达到语感教学的目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