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三维目标”在教学中落实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16142 浏览:697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进步与进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策略。要实现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一些。

一、主体介入的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介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正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三、教学内容的不足化

不足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不足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不足,形成不足,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以整体入手,还要引导学生以细节上发现不足,如《西湖的“绿”》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不足,然后再深入解决不足。学生可能提出这样一些不足,如:1、课文写了几处的绿,每处的绿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绿”,阅读时我们为什么不会觉得重复?第一个不足就是着眼于整体不足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二个不足就是着眼于细节不足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

四、教学过程的实践化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练习,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索、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策略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体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正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指导的策略化

老师要有强烈的策略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指导。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往返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以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老师的指导主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策略和熟记策略掌握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不足。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练习和推动教学论文技能的形成。教科书中的程序性知识见于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