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练习整合浅探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14039 浏览:588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3.续写。有的课文固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缺”,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
如:《穷人》一课。渔夫和妻子桑娜在自己已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在邻居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但是以后他们家的生活该怎么过呢?多了两个孩子会是如何的艰难呢?课文没有往下写,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以《西蒙的孩子有了新家》为题,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又如《景阳冈上颂英雄》一文,是对《景阳冈》一课的续写。课文把武松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事写得形象具体,突出体现了武松豪放勇武的英雄性格。文章结尾说武松打死老虎后,已筋疲力尽,往前走怕再碰到老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那么天色已黑,武松挨下冈来必会再次经过冈下的旅店,但是此武松已非彼武松也,他已没有了上冈前的神勇,而是“手脚酥软”,踉踉跄跄,满身是血,那么店里的人看到这样一个武松会有什么反应?当人们知道武松打虎以后又有怎样的体现?这些都有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并能激起同学们想象的兴趣,因此,学生习作《景阳冈上颂英雄》、《夜宿客栈》、《武松夜下景阳冈》等续写故事都写得非常出色。
由于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的深入浅析,学生续写的故事一定合情公道,不会偏离主线。
4.写读后感。读后感,是读了一本书、一首诗、一篇文章之后,把感想、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而形成的文章。它是在认真仔细地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中生发出来的,因此,它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凭空想象,比如:《第一场雪》,这篇课文讲的是1962年我国胶东半岛在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欠收的情况下,终于在入冬以后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作者对这场大雪进行了细腻、形象的描写,并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那么,作者看到的雪景同学们通过阅读是否也看到了?作者这种愉悦的心情同学们在阅读中是否也感觉到了呢?他们读后都有哪些收获呢?以《我读第一场雪》作文练习中,马良同学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大雪》可以看出,他以文章内容的描写中真的感受到了那场雪的美丽,以及这场雪给大人孩子带来的无穷欢乐;而张国宇同学的《我读第一场雪》,则可以看出她思索的是作者怎样把一场普普通通的大雪描写得如此美妙?如此的深入人心?她经过浅析归纳出了作者“看得全面”“听得仔细”“描写得形象”“想象得深远”几个特点。这样,以不同的角度引发的读后感,不光能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作品中的内容,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浅析不足、解决不足的能力,而且,一篇好的读后感,还可以让别人以中获得有益的启迪和帮助。

四、效果与价值

实践证实,以整体的原理出发,把阅读和写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先读后写,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推动教学论文的办法,以而较好地发挥了整体优化作用,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确实效果较好。特别对于写作能力较低的同学,效果就更为明显。这种办法,只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尝试,一定是行之有效的。
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体味和感受,其眼界得到拓展,思维得到展现,潜能得到激发,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假如我们此时再捉住时机引导学生向写作能力上迁移,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以写作的角度看,吕叔湘先生说:“一个人学习是以模仿开始的。”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这些话很有见地。而教材是经专家学者检定的,无论以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值得学生鉴戒和模仿的,以中的收获肯定是多方面的。这也就让教材发挥了它“例子”的作用。
以学生的写作实际看,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才写一篇文章,学生的写作练习量显然是不够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多读多写。假如我们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做到课课练,使“读”不再是单纯地“读”,“写”也不再是孤立地写,使同学们的习作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就可以降低该单元作文的难度。
不仅如此,对于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将阅读教学与作文练习进行整合,还可以解决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匮乏的不足。
阅读教学与作文练习的整合,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寻找到的解决学生积累难、选材难的一把金钥匙,它开启的是语文课本这个宝库,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里面的资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文素养,它是有机地将阅读教学同作文练习结合到一起,让语文的课堂成为学生语言的练习阵地。它充分体现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这些精神,使同学们在每一篇文章中充分地汲取营养,让他们健康地阅读,欢快地写作。
参考文献:
[1]袁昌文.基础写作教程[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
[2]黄瑞夷.作文教学的趣味与境界[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王开贵】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