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途径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2738 浏览:70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质疑拓展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

1.04.020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否引导学生质疑探讨、拓展有限的课堂空间,以而吸引学生学习,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提高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介入,加快思维的运行,以而带动课堂氛围的良性运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发挥教师“设问”的能力,带动学生思维链的运行。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会有惊人的联动效应。笔者所言的“设问”,即教师在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学情以及兴趣点,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口进行的预设性提问。例如,《师说》历来是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怎么才能把这篇文章的精华体现出来,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生对于疏通文义、字词解释等传统的文言文教法,已然麻痹。为此,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一个不足来引领学生对全篇的思索,即“找出这篇文章中的感叹词,感受一下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学生自然会找到:“嗟乎”、“其……欤”、“呜呼”、“矣……”自然会去寻找“嗟乎”的理由、“呜呼”的理由。通过对几个感叹词的浅析,就可以把整篇文章串联在一起。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发现韩愈所谈及的并非仅仅是时弊,更多的是对社会未来的担忧,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提高了作者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熏陶。
2.发挥教师的“反问”能力,带动学生思维链的运行。课堂是天生性的,是变幻多姿的,教师的预设时常会由于学生天生性的不足而显得多姿多彩。有经验的教师,常能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产生的各种不足,并能及时质疑、追问,创造一种“愤悱”的心理情境,以而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更深刻地领会其中的作用。为了让很多基础并不好的学生都能有话好说,教师可以设计多个不足供学生选择。例如我上的公然课《致橡树》,获得了同事的好评,有一位同事就特别指出我在最后延伸拓展这一环节上设置的不足很不错,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愿意谈的不足说说,降低了学生回答不足的难度。我的不足是这样设计的——请大家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看法,可以以以下三个不足中选择感兴趣的方面谈一谈:你以为中学生可以谈恋爱吗?你以为爱情的基础和保障是什么?你以为接受爱情之前要做好哪些准备?”不足一提出,学生就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畅所欲言,连平时不发言的学生也能说上几句。多运用这些策略、方式能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很好的推动教学论文作用。
3.发挥教师的“追问”能力,带动学生思维链的运行。这里的“追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思维链的运行适时地加以提问,进行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体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六国论》一文时,我发现有学生将《过秦论》、《阿房宫赋》其中的思想内容与本文的解读联系在了一起。但他们还不善于对学过的课文进行比较、鉴别和联想。因此,教完《六国论》后,笔者提出这样的不足:《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三文的主题有何不同?作者发议论的事实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学生在对这些不足的思索中,自然地将已有知识串联成一个整体,实现知识的积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文本不应是孤立的,思维不应是局限的,在对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解读之后,通过“追问”的形式对语文课堂内容进行整合、发散,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进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大胆质疑,勇于探讨实践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对不足缺乏独立思索,更少有创造性见解;他们思维空间狭小,只会按照教师讲的那一套策略思索不足,很少去想是否还可以以其他角度去思索,思路拓展不开,而且惰性很大,只等教师给现成答案,无须动脑动手,也懒得动脑动手;看不足只看现象,不能深入一步,知识迁移能力弱。要解决这些不足,需以一些入手:
1.围绕精妙处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以自己的绝对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而是作为教学的“向导”,引导学生在和悦的教学气氛中,大胆体现自我,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大家共同探讨的“群言堂”。譬如,在浅析窦娥人物形象时,有一大部分学生大胆提出“久旱三年”这桩誓言的发出与窦娥善良性格相矛盾,对此,教师不要一棍子打死,应该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在肯定学生有肯动脑子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悖论与变形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体现手法,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深似海。
2.围绕模糊点质疑。再如对周朴园的评价,很多学生以为周朴园并不可恶,他们说,尽管周朴园将鲁侍萍抛弃了,在30年后意外相遇时也凶残得可以,但周朴园对鲁侍萍真情还是有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也是真的——固然与教参大相径庭,但说得有理有据,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独立阅读,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不足,尤其是有质量的不足,发现不足的能力也是逐步培养的。开始学生生疑往往只是文章字词的表面,教师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索。学生质疑有所进展时,教师再拓开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把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步步诱导,学生发现不足的积极性增强,发现不足的能力也就大大加强了。

三、引进有价值的语文信息,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

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进展空间,可最大限度地缩短文本与学生的时空间隔,使之产生一种亲近感、亲和力,这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1.把校外有价值的信息带进来。在“封闭式管理”已成为诸多学校管理举措的今天,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校外有价值的信息带进来,使文本内容与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亲近感。在教学《秦风·无衣》一文时,为让两千多年前的情况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我以近阶段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出发,对学生说:“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不单单是要记住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烧杀抢掠的仇恨,而是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如此一点拨,不仅使课文与现实联系起来了,也使学生明白了是非曲直的道理,同时扩大了诗歌的容量,把诗歌中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齐心备战的情景以及热爱国家、英勇无畏的精神体现出来。
2.把课文外有联系的材料引进来。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和动态的绿色的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必须尽可能地使课文内容最大化,有选择地把课文内容与课外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恰当地把与课文教学有关联的材料引进课堂,可以增大课文学习的厚度。属于社会科学的语文可以与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联系起来,还可以与边沿科学联系起来。如教学曹操的《短歌行》,可以引进两方面的材料,一是历史上曹操的真人真事,让学生明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道理;二是印发与忧人生苦短、求人才、求统一等作品主旨以及抒发建功立业宏图大愿相关的话题材料。前者可以矫正学生因小说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影响而对曹操的误解;后者可以调动以至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以及树立报效国家的宏图大志。
3.采取多种方式解读课文。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进展空间还可以采取其他多种方式,如仿写、扩写、改写等。可以依据《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山河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几句,绘出山水和人物写意画;可以把《安妮日记》中的“1943年7月26日”的一部分改写成一首叙事诗;可以把《卫风·氓》扩写成1000字左右的记叙文;可以把《孔雀东南飞》改写成1000字以上的故事;可以依照《故都的秋》仿写一篇题为“家乡的秋”的写景散文,等等。必须指出的是,形式的变化不即是内容和主题的更换,教师要做的只是在规定的动作上,尽可能展现学生自己的优美舞姿。
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进展空间,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付出辛勤努力,教师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以而带动整个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良性运行。(责编李新海)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