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进展高校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10366 浏览:446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国内汉语教学地位的下降,重英文轻中文的“外语热汉语冷”现象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大学里面,目前国内大学生包括探讨生汉语水平普遍下降。
关键词和谐高校语文教学
目前,全球超过3000万人学习汉语,1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余所的大学在教授中文;中国计划在全球建立1000所孔子学院;汉语水平考试已在三十七个国家设立了海外考点,截至2005年底,被称为“汉语托福”的HSK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生总数超过一百万人次。在国际上汉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据联合国《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分布与运用力调查》,2005年汉语已超过了德语,排在世界十大语言的第二位。与这股“汉语热”浪潮形成鲜明比较的是,国内汉语教学地位的下降,重英文轻中文的“外语热汉语冷”现象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大学里面,目前国内大学生包括探讨生汉语水平普遍下降。

一、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近况

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政治思想课、外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有开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量。但是,事实上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面对着尴尬的境地。“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这句话说起来有点荒唐,却是事实。社会各界对大学语文教育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以为,大学语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其为“高四语文”;在人文课陆续登陆大学课堂之后,不时有媒体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而仅在各高校较为“流行”的《大学语文》教程又有数百种之多,“各自为战”似乎让大学语文本身少了些权威感,也让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危机。
身为大学语文教育者中的一员,面对以上的尴尬和现实,我的感觉是如芒刺在背,在为语文教育本日的式微局面感到痛心的同时,也不免对人们大声疾呼:珍爱母语,规范革新教学论文、和谐进展高校语文教学。

二、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必要性不足。

(一)在教学理念上,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既有工具性和基础性,又有审美性和人文性,并且应该强化审美性、人文性,淡化工具性和基础性。所谓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判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思索,学会革新教学论文。所谓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
以语文和人文内在的关联来看,语文就如同人文这条大河的一条支流,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流淌于语文的河道上就会体现为一种尊重语言、珍视语言、热爱语言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也只有在拥有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之时,人们才可能意识到语言作为“有着之家园”的神圣与伟大,才可能领会到“词使受挤迫的心灵自由”的深刻内涵,才可能会像亲近和热爱生活一样地去亲近和热爱语言。反之,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的缺失在语文这里便体现为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的缺失,即人们往往局限于工具论层面,只把语言当成一种简单的符号工具,一种实用性质的交往手段,以而不可能对语言和语文产生珍视心理,并导致其对语言和语文的漠然,而语文教育遭受冷落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在大学教育系统中,中学语文课赖以存活的现实理由已告失效,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拿语文不当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可以说,自1978年全国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时起,大学语文就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危机,其中最深刻的,是人文危机,而最直接的,则是存活危机。
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以开课初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让他们熟悉到语言不仅仅是交往工具,而且是同世界有着隐秘关联的文化载体,是天地万物和人生世事走向我们的最伟大的通道之

一、进而唤起学生对语言的尊重与热爱,这乃是大学语文进行自我突围的根基所在。

(二)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秉持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上个世纪80年高校开始恢复大学语文教育,由徐中玉、匡亚明联合主编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语文》成为以当时一直到现在最为流行的一个教材版本,目前已经出到第8版,现在每年仍有几十万册的用量。而大约在1990年以后,全国出现了纷纷编写和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现在已经有上百种,打破了教材编写中长期有着的单一情况教学论文。但是,尽管现在“大学语文”教材的种类不少,但适合学生的还是很难找。部分教材中是有着严重的重复性不足,很多篇目都是学生在中学学过的。某位教师曾在开课前向学生做了一次调查,其中各地中学讲过的课文竟然高达70%以上此外,“大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选择也不成系统,有的过于简单,有的则拔得太高,变成了一种脱离教学具体情况的课外阅读。
因此,教材选编者在选编教材时,应扩大大学语文教学的理念,遵循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操纵中要符合以下两条原则。
其一,按照具体的教学步骤来安排教材内容,充分考虑这门课与中学语文既有承接,又有确实适合大学生的提升,让教材变为为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种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滋养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用书,提升当代大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
其二,必须将时代性和世界性作为两个重要的元素带入教材中,尽可能地避免教材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大学生的课桌不可能安放在世外桃源。回避和遮掩这一切,都会造成人的精神残疾。所以,大学生直接观察的、感受的、赞同的、否定的、思索的、置疑的、困惑的和希望的东西,都应纳入其视野,让他们以人类正确的价值观思索他们正在面对和将要面对的事物,以而获取精神营养。因此,内容安排上,以大学生可感知的现象出发,切入其所关心的不足,切入的深度则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可能达到的层面,以而促使其精神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三)在教学方式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强化“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在他们以后的一生中,会不断地积累学习,受用无穷。以长远角度来考虑,也就即是提高了素质。
此外,我们也可以中心电视台播出的《百家讲坛》中得到启迪,《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和《于丹〈论语〉心得》吸引了很多观众。大学教育难道不可以这样上吗?什么都讲但讲不清,不如用两节课、四节课的时间来讲深、讲透一个专题。让老师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讲自己最擅长的专题。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其认知视野和理解空间。这样的课,学生愿意听,老师也能够教,更重要的是有效果。
除以上三点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手段上,普及大势所趋的多媒体教学形成互动,在这个所谓的“影像时代”也十分可取。此外,在大学语文教学上还有很多值得教育界的同仁深入探讨和尝试的地方。但假如仅以大学语文自身查找症结,来缓解其现实的存活不足,无论大学语文课程内部如何实施调整与变革,其成效注定是有限的。因此,以宏观着眼,解决当前大学语文教改面对的困难,就显得相当必要的——必须争取社会和学校对大学语文课的重视与关心,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以制度上给大学语文课以切实有效的保护。
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学,无论在古代、现代还是当代,都是中国人唯一的精神之脸。这就要求每名高校学生学好语文,丰富人生世界,最后达到两个自豪,即对中国文化的自豪和对自己能力的自豪;这就要求各高校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进一步发挥在中华文化传承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责备社会,共同行动、共同努力,珍爱母语,规范革新教学论文、和谐进展高校语文教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