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谐:我语文教学主张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5781 浏览:211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导与放、练与悟、工具与人文等方面的平衡、统一、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革新教学论文的语文课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力求师生心灵相互融通,实现情感共振;注重学生语言进展与精神建构的同构同生,追求语文诗意与提倡创意的珠联璧合,课堂上学生书声琅琅与静心默想消息搭配,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张弛有度,做到用好文本与资源、拓展主次分明,教师引导与自主探究相得益彰,精心预设与随机天生相辅相成。
[关键词]生态和谐;教学主张;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128(2010)07-0010-04
正如和平与进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样,生态平衡、生态和谐是一个已取得全球化共鸣确当代人类主题。它所针对的主要是人和自然的联系不足,夸大人对自然的依靠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主张人同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正是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它夸大的仍然是平衡、有机、统一、亲和、融洽,本人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去,主张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以来,由于部分一线教师对语文课改缺乏全面的理解:过于注重形式,追求前卫,夸大新奇,盲目跟风,用二元对立、非此及彼的思维方式思索不足,结果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如语文课“语文味”淡了,语文课的本体性特点不明显了等。“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就像一幅画的美在于它色调、线条、构图等方面的和谐,一首歌的美在于它音色、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是最佳的组合,是事物的最佳状态,而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导与放、练与悟、工具与人文等方面的平衡、统

一、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革新教学论文的语文课堂。

一、师生心灵相互融通实现情感共振

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应营造出、同等的教学氛围,努力做到师生之间心灵互融互通,实现情感共振。
首先,应让课堂布满爱意。有了爱意,课堂就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尊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就是一个布满爱意和激励的课堂。“你提的不足老师都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你很留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赞美、引导和点拨,更流淌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其次,应庇护孩子的未泯童心。小学语文既姓“语”,又姓“小”,因此必须了解儿童、探讨儿童,懂得儿童文化的特点。而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自由地转换,因此不要武断地指责孩子们的“无知”,正是这些的幻想、标新创新的见解,造就了崭新的儿童文化,但童年又十分脆弱,很轻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应庇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这种好奇。最后,实现情感的和谐共振。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融合在一起,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努力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语言进展与精神建构同构同生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较普遍的不足是阅读教学“自得而忘言”,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而忽视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崔恋老师指出:“语文课程,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不足的出现。”因此有专家提议“让语文再‘语文点’”,既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为什么写,得其“意”,也要明白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得其“文”,这样文意兼得,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小学阶段,是孩子打下终身学习基础和人格进展基础的阶段,语文课堂还应运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融入作者情感思想的文章,来感染、熏陶学生。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努力寻求语言练习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既不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机械练习,肢解了课文;也不因重人文熏陶而虚化了语言的学习,语言练习与人文感悟应有机结合。另外,“语言进展”与“精神建构”是合二为一的,同生同构的。王尚文教授说:“人文原在语文中。”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孩子精神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过程,练习语言的同时也在提升着孩子的精神境界,语文课堂教学要为孩子们打下精神的底子。

三、书声琅琅与静心默想消息搭配

朗读既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以来,语文老师们都非常重视朗读教学,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思索、读中感悟,课堂上也追求做到书声琅琅,但当前朗读教学有着着以下一些不足:如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评价,朗读指导策略单调、机械,课堂上经常闻声老师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或“读出某语气来”。这种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与“练”于一体,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还有的朗读教学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一种过渡。我们追求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不仅让学生读的次数多、遍数多,还应让学生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指导,读有实效。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书声琅琅,但也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又不能忽视默读,应让学生有时间静心默想,做到消息搭配。“读书切戒在慌张,涵泳功夫兴味长”,只有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而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更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情境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为开展对话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张弛有度

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六大目标之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教师们在课堂中尽量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能少讲则少讲,或者直接不讲。那么,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要不要讲?怎样讲?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不足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推动教学论文者,应以学生实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使自己的讲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更利于学生革新教学论文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何处精要地“讲”呢?我以为,一是讲在文本重点处;二是讲在学生碰到疑难时;三是讲在学生多元解读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时。
当然,教师的“讲”必须与学生的“练”有机结合起来,力求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做到张弛有度。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课堂评价标准的三个层面六个度,其中第二层面是学生层面,包括介入度和练习度。他以为一堂好课必须体现出适当的练习度。科学而有效的练习是学生语言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宜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练习方式。练习与练习本身并无多大过错,关键是如何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练习。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