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辩证艺术与逆反处理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24083 浏览:1076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练习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们以为,用辩证的观点,对语文课堂提问作逆反处理,应该说是一种比较聪明而新奇的策略,恰当地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即以中学语文教学为视角,对“辩证与逆反”的提问艺术进行讨论。

一、语文课堂提问中的“深”与“浅”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低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情况教学论文。若不足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以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过于艰深的不足,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实在,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以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不足解决了,像这样的提问,我们称之为“深题浅问”,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是也。
与上述情形相反,有些不足尽管重经,但看似浅显,往往为学生所忽视。我们提问时就要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昧。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殇,再回鲁镇时,“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里似乎没有不足,浅得很,稍不留意就滑过去了。但我们假如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的匠心。一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们并不改称她为“贺嫂”或“贺六嫂”,却仍叫她祥林嫂呢?鲁迅先生特别另作一段而突出之,难道仅仅是陈述鲁镇的礼节习俗吗?通过讨论,学生便知晓、这正体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仍然”二字,意味深长,蕴含着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为后文所谓“二夫阴间争妻”埋下优笔。像这样的提问,挖掘文字深层内涵,我们称之为“浅题深问”,亦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活悟其神。”深题浅问,要化难为易、举重若轻,忌肤浅粗糙、浅尝辄止。浅题深问,要选准切口、探幽索微,忌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二、语文课堂提问中的“直”与“曲”

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树上的果子。就课堂提问而言,要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索的余地。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向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假如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不足,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
直题曲问,要独辟门路,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艰涩隐晦。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一览无余。

三、语文课堂提问中的“零”与“整”

语文课堂提问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索的,刺激和诱发学生探讨的触须不断地深入与拓伸。因此,我们对一些庞大复杂的不足,为了避免学生失去兴趣,就要拆成几个小不足。例如教《祝福》,关于作品的题旨这个大不足,我们可以分几步来提问,逐层剖析:(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她有怎样的体现和精神情况教学论文?(2)祥林嫂第二次进鲁家,祝福时她的体现和精神情况教学论文又如何呢?(3)祥林嫂在捐门槛后,祝福时她的体现和精神情况教学论文怎样?(4)祥林嫂最后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中惨死在祝福声中的?这样提问,让学生捉住“祝福”这个特殊时节,把握课文的线索,熟悉到祥林嫂“愉快愉快——疑惑苦闷——痴呆麻痹——凄惨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由此进一步熟悉到“祝福”所寓含的主题及社会作用。宋人周辉云:“文章所以奇者,能以多为少。”整题零问,也就是这个道理。
反过来讲,一些简单零碎的不足,假如多次机械提问,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可能挫伤其思索的积极性。我们提问时,要善于捉住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教《马说》,有很多不足可问,不如总提一个不足:唯物主义观点是先有物质后有熟悉,而韩愈却说先有伯乐“识马”而后有“千里马”,这是不是错误的唯心主义观点呢?要回答这个不足,就涉及对全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再如教《祝福》,在剖析祥林嫂心态变化后,可以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冻死?饿死??还是……”这个似拙实巧的不足,以而又一次带出对课文的细致探讨。清人李渔说:“意则期多,字推求少”,零题整问,也正是如此。
整题零问,要由远及近、循序渐进,忌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零题整问,要厚积薄发、以约求丰,忌笼统排挤、纲目脱离。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语文课堂提问的深与浅、曲与直、零与整,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善于以教学的实际出发,因情而异,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