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8310 浏览:33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留意探讨课堂提问的艺术,教师要做到善于提问,艺术施问,积极调动学生介入课堂教学的热情,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个人的思索或集体的讨论不断引向深入,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布满着强烈的求知,以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样性适度性针对性保护性双向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这场多层面、多向度的对话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显得举足轻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固然注重提问,但是提问目的只是把教材不足化,即针对教材设计若干不足,师问生答,形式上虽颇热烈,实际上却很难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所以常常是吃力不讨好,收效甚微。
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留意探讨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介入课堂教学的热情,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个人的思索或集体的讨论不断引向深入,以而创设出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布满着强烈的求知。课堂提问是一门丰富而值得探究的教学艺术。笔者以为,教师要做到善于提问,艺术施问,就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一番苦功夫:

一、提问要有多样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的提出不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之条件出不足,让学生带着不足有目的进行阅读,然后回答具体的不足。教师也可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或阅读以后提出不足,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而定。
提问不仅要把握好时机,还要注重不足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不足,让学生通过阅读,以文本中直接找出不足的答案或答案的有关信息;也可以迂回作战,通过“曲线救国”,提出创造性不足,让学生针对不足阅读文章,并联系已有知识来对不足做出公道的回答。
趣味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探讨奥秘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以愉快的心情去积极思索,让学生在探讨中获求知识。启发式提问,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不足的情境,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由于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获取到知识,所以既能深刻领会,又能牢固掌握。解惑性提问,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些疑难不足,及时分解成若干小不足,让学生对这些不足加以浅析、比较,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同类启发,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解除困惑,也培养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不足的能力。递进性提问,是一种循序渐进、寻根问底的提问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那些教学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主旨,层层设问,步步诱导,让学生逐一探讨,知晓道理,达到真正解决不足的目的。

二、提问要有适度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已知已学”要了如指掌,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提出的不足首先要考虑学生能否“知其然”,其次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所提不足假如过于深奥,超出学生知识能力范围,令学生一筹莫展,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以而影响其求知的积极性;相反,假如教师提出的总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不足,那么不仅会无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还会养成学生浅尝辄止、好高骛远的不良习惯。
课堂提问不能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觉得过于轻易,而应该让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即必须经过学生调动自己的积极思维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俗话说:“跳一跳,摘桃子。”好的提问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要介于学生的“已知已学”与“未知未学”之间,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既有解题压力,又有跃跃欲试的解题冲动。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取得劳动成果,他们才会有成就感,才能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因人而异,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一般来说,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有着着一定的差别。为此,教师要通过平时的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浅显的不足,让其略加思索便能理解作答;对学习基础和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提出一些较难的不足,让其反复思索,才能理解作答。对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就要提深一些的不足,让其努力思索、仔细推敲,方能理解作答。
教师提问时,对不足将会产生怎样的效应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考虑到不足的覆盖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总是把提问的对象锁定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否则会事倍功半,“摘了芝麻,丢了西瓜”,以而背离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

四、提问要有保护性

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和对教师的情感取向。假如我们充分依靠这种情感动力,就能调动学生的求知。因此,教师提问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委婉,做到寓情于问。这样就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融洽师生联系,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让学生以内心深处喜欢与你合作,以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都要及时进行科学而正确的判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要留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做到:
有爱心。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碰到“不会回答却抢着回答”的现象,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有爱心,应当循循善诱,即使要批评学生,也要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为底线,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对学生的回答无论表扬也好,否定也罢,都要力求做到“对事不对人”,切忌在评价时对学生冷嘲热讽,无端与其他学生作比较,并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这样有可能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学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有耐心。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使学生敢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轻易下“不好”或“错误”的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给学生一个满足的答复。假如碰到学生站起来说“不会”的情况,教师也不应马上让学生坐下,而是要复述一遍不足,让学生听清楚,并有思索的余地,然后鼓励学生作答,或转变提问的方式,或添加辅助性不足来引导学生作答,即使启而不发,也要先请学生坐下,让他听其他同学回答,然后再请他复述一遍。

五、提问要有双向性

学生既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就不应是施问的垄断者,学生也不应仅仅是被动的答问者,提问要具有双向性。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使主与客不断互相转换。学生施问,教师常常需要正面答问,但是,假如一味如此,就轻易养成学生的思维惰性。有时反客为主,欲答还问,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思辨中求得正确的理解,则比直接灌输答案更有价值。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反答为问,巧妙引导,让学生自行求解,虽一波三折,终柳暗花明。这种反客为主的做法并不动摇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反,恰正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中,学生已经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下的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科研中心已经不仅仅是教材,还必须包括学生这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为此,教师不仅要探讨教学策略,遵循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规律,而且要探讨学习策略,问什么,怎样问,都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只有进行艺术施问,才能使课堂教学布满情趣和魅力,并使提问的效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