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文化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12193 浏览:550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很重要途径便是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因而重新熟悉和讨论语文教学与文化已不可延缓。关于高中语文教学和文化渗透的不足,本文以以下几个方面来熟悉:1、“课标文化”已被重新写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化渗透对教师的要求。3、语文教学中承载文化教育的理由主要在于语文课程本身的特质。

4、语文课标的“文化性”决定语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语文文化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教学大纲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这样一个论断,有着各种各样的议论。“文化”,太厚重,太宽泛,太开放,构建一种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文化”,同样使人们有着更多的思索。
由人们对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关注和热衷可以看出,继续和发扬本国文化,以及重获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地位,已经必然的提上历史日程,而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很重要途径便是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因而重新熟悉和讨论语文教学与文化已不可延缓。关于高中语文教学和文化渗透的不足,本文以以下几个方面来熟悉。
一、语文教育进展到高中阶段,文化渗透变成一种必然,“课标文化”已被重新写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教学进展到高中阶段,学生已具备接受文化讨论和见解的能力,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学生已基本完成了语文作为一种工具的学习,如对语音,词汇的掌握,已具备了初步的运用语言和进行写作的能力。当然,并非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中就没有文化渗透,只是这种目标指向性还不明确,或者说还较浅显。而进入高中语文教学阶段,这种目标越来越明确。
1、课标“文化”为语文课程性质作了正确的定位。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科课程性质的定位,有两个重要的表述。它告诉我们,假如只是片面夸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或片面夸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都是错误的。语文课程的正确定位应该是“两个重要”。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实现终身学习全面进展的基础,所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一个“重要”;另一个“重要”,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两层含义:首先,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自身及其负载的内容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其次,语文饱含着多样文化,语文具有极强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积累和运用生活经验建构人格,提升文化品位,形成美好情感的过程,也是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过程。所以,“两个重要”应互相作用,互为体用,任何一种偏颇的看法都是不可取的,并且,对语文教学中文化积累和渗承应更为重视。
2、课标“文化”诠释了语文课程目标的内容,语文新课程的设计理念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终极全面达到总目标。语文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而“体验性目标”是一个人的文化品位的状态,是无法在短期内达成的,也无法直观地进行考察的,须经过学生的经历,感受,认同,内化,领悟,形成学生深层的“文化修养”,其内容主要包括个性进展,思想观念,道德论理,思维策略,革新教学论文意识,个性品质等。因此,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重要,并且“人文性”更是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或不可忽视的目标。
3、课标“文化”指明了语文课程实施的方向,语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语文教学更注重的是其工具性,尤其是其应试的作用,所以,很多时候,人们的语文教学只围绕“高考”二字,大量的类型性练习成为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内容,却大大忽视了语文的“文化性”。而这一切,完全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的熟悉。
语文教师应具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文品质的“文化”责任感。文化的内涵绝不仅仅是结果性的有形,有声可论,可读,可写的机械知识,也不仅是“听,说,读,写”的外在能力,还应包括个性生命中无声,无形,无法直接显现的体验,情感,熟悉以及深层的价值取向。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化渗透对教师的要求

今天,语文教学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有人一味地夸大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其“文化性”。更有甚者,一味地追求练习的练习,以而适应“高考”的要求,使学生尽可能地得到高分。而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贯彻课标的一个重要量,而且使语文教学的轨迹越来越偏离,追求高分,而造就低能儿。高中学生人人都能得相当好的分数,但很多学生都并不明白民族“文化”的精深,甚至以为枯燥的语文学习只是为应付高考,而且将来毫无作用的错误看法。所以要想实行语文教学的“文化性”目标,必须先有一批能够胜任这种职责的教师。
1、提高教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熟悉。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课标有清醒的熟悉,对语文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熟悉和了解,必须熟悉到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并存的特点。语文教学所承载的文化传播与文化渗透的历史使命。且忌那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做法。
2、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的“文化性”目标时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教师不但要对本专业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得向通才方面自我要求,由于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宽广的领域。教育者假如仅限于本学科的一些老知识,行起教来就捉襟见肘。在文化修养上,应具有科学的精神,能兼容各种先进的文化,并把它汇成一种气质,一种修养。在言行举止上,处处焕发出一个文化人的气质。这样,教师本身就会有一种让学生无法抗拒的魅力,身教安闲其中了。教师的个人修养在德育中的作用尤其突出,个人修养也因此占了特别重要的位置。

3、语文教师应具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文品质的“文化”责任感。

健康而富有个性的“文化”情感的天生需要尊重,宽容的人文环境,需要多元,包容的情怀。语文教师只有胸怀“文化”,才会自觉地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也才不会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学生鲜活的个性见解,忽略学生的自主阅读感悟,不顾学生的生活体验,简单地将自己对文本的阅读体验或“权威”的“标准观点”理解来取代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语文教学中承载文化教育的理由主要在于语文课程本身的特质

金克木先生说,“文化一词的涵义很有弹性”。学术界对它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固然各家所说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的内容,只是缺乏共同的公认的科学定义。有人以为:“文化”是素养和品位,是胸襟和品位,是胸襟和视野,是情感和价值,是体验和过程……文化是厚重的,是廓大的,是开放的,正由于如此,只能把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界定在语文的范畴,即“语文文化”。
1、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成分,但不是语文文化的全部。人类历史的文化是由语言文字记载下来的,所以,语言文字文化和人类历史文化同样古老。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其中也贯串着文化的内容,但语言文字教育却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因此,也不是语文文化的全部,只能作为语文文化的一部分。另外,其它的学科知识,也主要是用语言文字记载的。所以,要学好其它的文化知识,首先要学好语言文字,这也就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之所在。当然,这也是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更重要是要挖掘语文文化的其他部分,但语言文字确并不是语文的全部。
2、语文是人类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载体。但语文课要挖掘哪些文化因素,还值得探讨。前面说过,文化的范围是很宽泛的,语文课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化因素都挖掘出来,也没法这样做,。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度呢?应当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进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的多彩多姿,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学科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选读精典名著和其它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四、语文课标的“文化性”决定语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语文文化教学

因而在诸因素中,怎样贯彻实施这一目标,是尤为重要的。
首先,本文以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讨论,举例说明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文化含量是及其丰富的。纵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大都有意识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支汇融合。如《边城》中,湘西边镇的古朴和幽怨;《胡同文化》中内韵独特的京城市民文化;《兰亭集序》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米洛斯的维纳斯》中渗透的虚实相依的美学哲理;《祝福》中显现的江浙年俗等等。语文教材中的篇篇文章都包容很丰富的文化因素,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品味感受。
其次,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文化的传递也必须正确熟悉。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常常是潜在进行的。由于精神文化这些意识形态范围内的东西不能寻把手的给予,教学过程的实施实在是教学双方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沟通交往的过程。这犹如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赏析。
另外,师生交往的质量也是文化传递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师生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共同目标的主体,他们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他们须在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完成交往互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课件时髦了很多,不足新奇了很多,链接丰富了很多,但语文课堂应留下什么痕迹。这就有一个积累的不足,在语文教学中尽管有些“无形”、“无言”的因素,但如今该有“痕迹”,却有着不同程度的虚化和缺失,“雁过”尚且“留声”,而有些语文课堂甚至连声也没留下。这不能不说是语文课堂的一种缺憾。
总之,在世界全球化文化市场兴起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在需不需重视的讨论中,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教育,应该发挥其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学与文化的辩证联系,更是值得重视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12合期
3陈平原《当代中国人文观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