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13730 浏览:582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诠释学。诠释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国内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应用于历史学形成历史诠释学,应用于教育学,诸多论著,但多数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使用诠释学这一概念,而且没有在诠释学的视野下对教育教学中各个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独立而完善的理论体系,诠释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更是研究的空缺点。本研究假设就是基于此提出的:应用诠释学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中三个最重要的元素——教材、教师、学生,重新定位;重新诠释三者共生的相互关系,完成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转变。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先容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诠释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联系,指出引入诠释学是由中学历史教学的特性决定的;在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诠释学视野下,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共生关系,并举实例说明;最后,探讨了诠释学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原则。【关键词】:诠释学中学历史教学应用
【论文提纲】:摘要3-4Abstract4-7前言7-8第一章研究的意义8-13一、诠释学概念的界定及发展历程8-10二、本研究的理论支撑10-11三、国内研究现状11-13第二章诠释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联系13-17一、诠释学与历史学的关系13-14二、诠释学与教育的关系14-15三、中学历史教学需要诠释学15-17第三章诠释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7-35一、教材17-23(一)教材是被诠释的文本17-18(二)对教材呈现的历史客观真理的理解18-23二、教师23-25(一)教师是历史文本的诠释者23(二)教师同时诠释自我23-24(三)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交往24-25三、学生25-29(一)学生是诠释的主体25-26(二)学生是诠释性学习的主体26-29四、三者共生关系29-35(一)教材与教师、学生的关系29(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9-35第四章我的思考35-42一、非理性的缺陷35-37(一)真理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35-36(二)理性的危机36-37二、如何克服任意诠释37-39(一)人人都有诠释权37(二)可以任意诠释吗37-38(三)如何克服任意诠释38-39三、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可能性39-42结束语42-43主要参考文献43-46后记46-4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