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谈《背影》构思之妙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3896 浏览:12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背影》传达父爱朴质动人,读之催人泪下。论其构思,甚为精巧细腻,而又藏巧于拙,化方为圆,不露丝毫斧斫之痕,实在叹服。
父爱,无疑是深沉含蓄的,并且“爱”本身便是无可触及的抽象事物。化无形为有形,如何将“父爱”变为可感知的物象呢?朱自清先生巧妙地选择了普通得令常人忽视的“背影”。
“背影”无疑是共性与个性最为宽泛的物象,人的相貌各异,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容貌也许很难唤起读者心目中“父亲”的,而“背影”则是人与人之间共性最强,又突现个人风貌的绝佳。抛开的容颜,只在眼前描绘出艰难爬过月台的穿着朴素的中年发福的男子的背影,这“背影”中的浓浓质感已经是朱自清的父亲了,而读者心中父亲的,以而强烈的情感共鸣。“背影”呼唤出对于父亲的一份理解,一份思念,一份感恩,一份伤感,这正是文章感动千万读者的根本所在。
“背影”是特殊的意象,“背影”在转身的下方才,而转身之际辞别之时。“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道出的离别之苦,恰注释“背影”出现时的心境。的离别都“背影”包涵的深情,那种一声“道别”便分道扬镳者,是只见前程,不见背影的。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的不舍,才能“目送故人青山去”,才能写出“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动人诗句,才能体味到渐行渐远迷蒙在人海背影所包藏的催人泪下的意蕴。
背影愈远,情感愈浓,直到背影消逝,方知心已破碎。但仅仅见到“背影”的离别,未免司空见惯,“前人之述备矣”。衬上家道中落、父亲赋闲、祖母亡故的萧然背景之下的离别,自然更为揪人心疼,离别便添一份悲愁,背影也自多了些许沉重。
家境破落未若由盛而衰更显凋残,中年失业未若由官而民更添炎凉,再加慈母故去,儿子孤傲自为,一家顶梁柱的父亲,连可倾诉的都,实在凄惨万分。纵观全文,父亲只说了短短五句话,未有提及心中所虑和生活之艰难,可是再联系文“情郁于中”,便可知心力交瘁的中年父亲了怎样的苦痛。朱自清先生在行文时,藏而不发,文章内蕴隽永深蓄,读罢掩卷,回味之余,仍觉心酸。
可是当读了《春》《荷塘月色》,再读《背影》,又会生出疑惑。朱自清先生不驾驭浓情的文字的,为《背影》中几乎无修辞、无华丽的词句呢?为文章中简单的“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能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想让带有意味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文中凸显出来,那么文中能出现任何抢夺“背影”的浓色和描写,连父亲的外貌都省去不写。《背影》一文,像极了黑白底色的影片,通篇简单浅色调地叙写,让这“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由生活不显眼,变成文章极醒目。倘若,通篇以彩笔勾描,这“青布棉袍黑布马褂”无论如何也不会留深刻的印象给了。
,《背影》一文中还有两处颜色,“紫毛大衣、朱红的橘子”。在朱自清黑白影像的构图中,这“紫色”、“朱红”无疑凝着父爱,而凸显的意象着意加了修饰。
古人语“佳句伤意”,心中郁结百转深情,提笔写情时,却偏要分出情绪的三分(更多)去遣词造句,文句也许美了,这情也许就假了,好多读者为煽情文章而落泪,其实眼泪是献给文字本身的,而文字传递的感情;更要须知,太过华美的句子出现在写父子情深的文中,让读者记住了佳句,也许便忘了深意。老舍所说,优秀的作家是极不喜欢修辞的。
朱自清先生将附着于文字本身惑人眼的东西统统摒弃,干干净净地用最本色的语言真味去打动读者。你不会产生形容词用得妥贴,那个比喻句妙言这样的感受,浓烈的情感和真诚的态度使语言的形式已经是形式,看不到丝毫雕琢的痕迹。文末所传达的是“句”,“篇”,这也正应了古人论文极贬“有句无篇”一说,《背影》的浑然天成大概也此。
情浓之处归于平淡,所言所叙直抒胸臆,文字不加雕饰,以最原始的表达最纯正的情感。这里的“不加雕饰”是建立在文字的自觉的上,倘深厚的文学积淀,“不加雕饰”便“流水账”了。
朱自清的“不加雕饰”的语言艺术,兴许“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至高境界了,也必定教育论文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自觉。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西苑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