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加减法”写作策略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10157 浏览:37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学革新步入了一个崭新的进展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革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学革新的主旋律。我认为新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革新意识,激发和启迪学生的革新思维,培养革新精神,提高革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中采用了“加减法”。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加减法”实践。

一、“加法”

1.增加学生自学和深思的时间。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策略、表达方式,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以而成为“有兴趣、有不足、有见解、有体验、有习惯”的学习主体,决不能因少数尖子生已完成而“走过场”。另外老师应激发学生动脑筋提不足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增加读书、背诵的时间。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必须在每一堂课中,至少花一半时间用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保证让所有的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达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并有感情的要求,对精彩段落、篇章能熟读成诵,以中感受、领悟和吸收。
3.增加质疑和练习的时间。“疑”能产生动力,“疑”孕育着发现。《新课程》的观念是: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不足,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不足、解决不足的探讨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触景生疑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学生多听、多说、多写、多观察,积极开展语文兴趣活动,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机会,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运用的技能和技艺。营造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实现耳、眼、口、手、脑“全频道”吸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哲学论文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减法”

1.教学内容要精减。因教学目标的预设繁杂,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加。崔峦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当前语文教学中有着的误区:一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教学过程太繁琐、太复杂,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而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三是教学的策略、对策使用不当,具体体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教师浅析内容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
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精减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为此就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对文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深入教材上下工夫,在浅出教学上做文章。教师要大胆地处理教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等,选择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
2.教学过程要缩减。语文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教学重点内容的过程。目前语文教学中有着着片面追求教学“艺术”和滥用教学手段等现象,已造成课堂教学层次的混乱。大量的事实证明:繁杂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深思,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现象,长此以往还会形成厌学的情绪和浮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裁减,在搭好课文教学最基本的框架(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后再安排其他的教学内容。这样做,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层次性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得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深思、去体验。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以为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即可:“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以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大概的了解;精读理解,是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帮助学生体味、领悟课文的重难点;熟读迁移,则是指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

三、逐步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

3.教学策略要削减。教学策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当然也有基本策略:导入—探讨—深究—总结—延伸。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铺垫、定向、启迪、、激趣的作用;探讨,即让学生熟悉课文、自读自悟,它可以看做是重点探究前的“热身”;深究,即研读、探究课文的重点部分,它是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总结,即对课文的研读、探究加以归纳和升华;延伸,就是引导学生向着相关的知识领域进行拓展。语文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带着新的不足、新的疑惑走出课堂,便是成功的。
4.教学用语要删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简练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1)渗透学习策略。新课堂应当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改善学法。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巧妙地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2)推动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取得成功。为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文本的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少些理性和机械,多些感性和灵动。(3)激发体现。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进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深思不足时难免出现“偏差”,因而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沟通师生心灵。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教师在评价时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综上所述,只有做好语文课堂的“加减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精良化、高效化,才能让语言文字产生无穷的魅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