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探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永恒生命

更新时间:2024-04-07 点赞:6468 浏览:218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探究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方式下,“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应该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发现结论,让课堂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的碰撞、质疑和革新的一方舞台。同时,探究式的语文课堂教学能破除教师“自我中心”,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教师在探究中“自我进展”。
关键词:探究 课堂教学 实施策略教学论文
探究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使教学理念充满性

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有所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必须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共同体”、“是师生共渡生命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按照学生学习规律进行”,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海洋,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教学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策略教学论文,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本命年的回想》的教学课堂:上课开始,今天的问候语变了,“同学们,过年好”“老师,新年快乐”,对联、倒福、灯笼、鲜花,都进了教室,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课上主要围绕“我们这儿(南方)的春节怎么过?北方的春节是怎样的呢?现在过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年时你最爱干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这几个学生最了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达的话题展开。在讲到对联时,教师一句“为我们班来副对联,怎么样?”便激起了学生创作的。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在七年级语文中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学时,由于有了《为你打开一扇门》等课文的学习积累,学生们对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内心有一种强烈的体现欲。应着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之作,自我组织,加以展现。当学生们的故事、小品、课本剧、诗朗诵……紧扣着主题“我爱文学”一一展现出来时,我们不得不为之喝彩。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以讲台上走下来,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在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教学中,学生萌发了一个念头:出一本关于该书的专集,以此来呈现自己对该书的初步理解。这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任务。于是,学生把小组合成了大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广泛阅读,上网查询,寻找相关内容,并发动小组同学自我创作。教师与学生一样也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讨论封面设计案例、专集栏目安排、成员分工合作等理由。当一本本手工编制,还显稚嫩的专集出炉时,相信师生间已真正达到了互动、互惠。学生以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倡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3、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以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对文章应允许他们以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学生的这些独特的见解,有些很新颖,应该给予肯定。例如,学习写作单元《以生活中找“米”》。知识短文中写到:我们要做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周围的场景和举止神态。当教师在强调观察人物应以外貌、动作、语言等入手,以中抓住人物的个性。学生中有人提出:最能显示人物个性特点的,不是静态的外貌描写,而是动态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并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和船员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加以说明。这一见解,十分正确,是学生认真浅析、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探究、总结出的真知灼见,教师就应给予支持和珍视。

二、不断扩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1、我认为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应当通过一节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能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自找水源”的学习意识,把学生带到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例如教读陶渊明的作品,引导学生课下了解陶渊明的人生追求,并阅读他的作品,然后写阅读感受;学习《荒岛余生》一文时,让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并写阅读笔记。我想,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抓住某一方面契机,引导学生一点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去找水源,这样就会扩大学习语文的空间。
2、扩大学习语文的空间,要求我们放飞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到网络中去寻觅丰富的食粮,与自然对话和自然交朋友,走进大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例如,在开展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的活动。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采访自己的母亲,了解母亲的生活经历,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追求等,采访结束后整理采访记录,为写作做准备。另外,把同学们分为几个小组,以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并编辑成册,再为它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在班上交流。
(1)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2)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爱有关的感人事迹。
(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4)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学生能出色地完成了以上作业,纷纷主动地把自己收集的资料,采访的内容介绍给同学们,并谈出自己的感受。有很多同学都潸然泪下,真切感受母爱的博大,这不仅扩大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传统美德教育。

三、采用多种策略教学论文引导学生探究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一双被岁月磨损的拖鞋……都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2、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理由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理由,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例如在中学语文课文是描述红军长征时一个军需处长冰天雪地的严寒中,令人意外的是士兵没有被冻死,而冻死的恰恰是掌握军队物资的军需处长自己,因为他把能够御寒的衣物全给了别人,唯独没有留给自己。可以先启发学生体验在严寒时身着单衣的感觉。为什么军需处长能忍住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严寒?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式的探究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探究学习不是以尖子生为主,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
黄文姬,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