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启迪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10244 浏览:37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当今,我国幼儿音乐教学功利色彩浓厚,片面强调技能技艺训练,并以教师偏见出发,把音乐和游戏割裂开来,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抹杀了幼儿的个性。这种教学方式难以适应以人为本、革新进展的时代要求。以“原本性”为核心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强调音乐的参与性、综合性、即兴性、人本性,这种思想对于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当前幼儿音乐教育目标和教学行为,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奥尔夫幼儿音乐教育思想;启迪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36—02
在幼儿成长及创造能力形成过程中,音乐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指出:“为着要使儿童的心灵……遵守法律,乐老年人所乐的东西……人们才创造出一些真正引人入胜的歌调……这些歌调就叫做游戏和歌唱,以游戏的方式来演奏。”…因此,如何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形成科学的幼儿音乐教育观念成为目前学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要理由之一。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概述

卡尔·奥尔夫(Karlorff,1895—1982)是当代具有世界声誉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戏剧家、音乐教育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创始人。
奥尔夫非常重视“原本性”这一音乐教育思想。他说:“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原本性”音乐思想强调在积极参与中将音乐与舞蹈、语言、动作结合起来,表达人类的本能,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古来如此。所以,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启发和提升人的这种本能的体现力。它关注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于人的生命,注重人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体验,不提倡对儿童进行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而是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自发地、自然地获得美好的感受以喜爱音乐。《奥尔夫传》的作者托马斯说:“奥尔夫的思想是以儿童的自然特点和生理特点为出发点的。自我游戏、说话和发出乐音都是未成年人为自己定位和对世界定位的原始体现,同时也帮助他们获得了社会交际的最初经验。”有人把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称为“以钢琴凳上(老师)、座位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可见,开发儿童“原本性”的音乐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这点与我国目前教育教学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的需要极其契合,并对我国当前幼儿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启迪。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 参与性
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的。”它不同于传统音乐会、不同于观看他人娱乐方式的音乐行为,这种必须由自己亲自参与、主动实践的音乐活动过程,成为儿童学习音乐最主要的途径。“我追求的都是通过要学生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生的主动性。”他是让儿童在主动参与游戏活动中接触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喜爱音乐,学习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在愉悦轻松自由的过程中享受主动参与和创造的乐趣,享受音乐带给人的欢愉。
2 综合性
奥尔夫认为要通过综合的方式去开发、挖掘人类最宝贵的生灵。他认为,“音乐出于动作,动作出于音乐”(out ofmovement,music;out of music,movement)。奥尔夫和军特合办的“军特体操一音乐一舞蹈”学校,就使动作、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他还认为,语言、动作本身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就是一种音乐。这种思想使奥尔夫音乐教育在行为方式上体现为歌唱、舞蹈、节奏、游戏合而为一。
3 即兴性
奥尔夫曾说过:“一切都是幻想……所有的音乐教学应当以‘游戏’人手,而通过即兴达到它的目的和成功。”奥尔夫把即兴性创造作为整个音乐教育的起点,更注重对儿童即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更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即兴性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填鸭式、灌输性的方式不同,它能够充分释放受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个性化的体验中、在探讨式的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因此,即兴活动是提高创造能力、升华音乐体验最有效的方式,也使其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
4 人本性
奥尔夫在1931年写道:“音乐始自人自身。”并指出:“音乐是我达到散发心灵力量的手段罢了。”音乐教育首先应以人性进展的开端、以人之初的教育做起。奥尔夫在教学中不是直接把知识、原理直接灌输给儿童,而是让他们在唱、跳、玩、做中找出那些“知识”,通过引导儿童对音乐艺术进行感知、想象、理解和实践,使其审美感受、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体现与交往能力都得到极大的培养和提高,情感、意志、思想得到极大的陶冶和净化,进而完善其人格。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启迪

2001年9月起试行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艺术是儿童进行创造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强调艺术教育过程应体现个性化特点,倡议教师转变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的方式。
但是,我国幼儿音乐教学并未很好地落实《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教学中体现出强烈的功利性色彩,把技能技艺训练放在第一位,以教师的不正确观念出发,把音乐和游戏割裂开来,使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抹杀了幼儿的个性。为扭转目前状况,教师转变幼儿音乐教育观念成为时代的呼声。而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恰好提供了把《纲要》中艺术教育基本精神变为现实教学观念的可操作性的启迪。
1 以参与游戏的方式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古往今来,中外许多专业与民间的音乐教育往往采取口传心授、单一模仿、“勤学苦练”的方式。但是,其结果却只能培养成苦行僧般的“好学生”。这群孩子只知道听话、勤奋,而并不懂得在音乐中寻求感受快乐,并不懂得在音乐中畅享未来,也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音乐主人。因此,单纯的技能技艺训练是不建全面的教育。幼儿园把幼儿音乐游戏列入课程,就是照顾到了幼儿的身心特点,使幼儿不再把音乐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快乐的氛围培养了幼儿歌唱的兴趣,协调了幼儿的动作能力,既进展了幼儿的想象创造力又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并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2 以综合艺术的方式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力
幼儿的各种感官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常常是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来进行审美知觉。这种“唱、跳、说、演”共同参与感知的过程与奥尔夫在音乐教学中所推崇的音乐与舞蹈、文学、戏剧、动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既符合人类生活的本性,也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性。因此,综合艺术在幼儿音乐教育中不失为一种非常适合的做法。在这种综合艺术实践中,幼儿建构起多元知识系统,更大限度地提升了他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感知力。
3 以即兴训练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幼儿只有在感性中欣赏音乐,才能领悟和掌握音乐自身的规律和美。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幼儿融入了自己大量的想象,在幻想的天空里,任创造的自由翱翔。即使幼儿在实践中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完美,但可贵的是幼儿以中产生了探讨的,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情感体验:由原来的“你让我学”变为“我要学习”,由原来学习的“被动机械”变为“主动创造”。
4 以人为本,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幼儿人格的和谐进展
音乐教育,必须首先是对人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追求对文化精神的感受,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进展。现代社会需要综合型的人才,而艺术的想象、创造能力在人类文明的繁衍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综合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奥尔夫积极倡导以学生为本位,这种人本主义教育观与当今世纪注重的人格和谐进展的文化价值观不约而同。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肯定了艺术在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强调艺术与幼儿日常生活的联系,并提出教师应该为幼儿自由体现提供机会,在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的同时,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美的感受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教师切莫被教师家长的功利心所惑,不顾幼儿的身心进展规律而拔苗助长。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