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深思写作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20341 浏览:867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是教育系统和生产系统为满足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双方利益需求变化而互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新型而有效的形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企业进步和进展的动力。校企合作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加的人才需求将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28—03
校企合作指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满足企业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进展要求的技能型人员,不仅包括新增人员技能的提高,还包括有目标地为企业量身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在职职工技能提高。作为企业,在摸清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育人才,要及时预见企业人才需求的走势,做好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并狠抓落实,保证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可资调配。作为高校,也应该明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目标明确地进行人才培养。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培养方式

(一)国外校企合作培养方式

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最早是产生在美国,而且“校企合作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就是在20世纪初的美国,而校企合作教育在美国最早是产生于大学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20世纪50年代后,在英、德、美等国深化校企合作教育的同时,日本和苏联等国的校企合作教育计划也开始付诸实施。校企合作教育首先在发达国家成为一种共同职教形式。
总结归纳国外的常见的校企合作办学方式,根据学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一般可分为企(行)业主导型和学校主导型两类。
1 企(行)业主导型的校企合作方式
以企业为主导的典型代表包括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和“三明治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方式,以行业为主导的典型代表足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企业或生产部门是实施校企合作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其培训比重远远大于学校教学的比重,或者说实际操作教学的比重大于课程论述学习的比重。学校(培训机构)都是围绕企业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与安排,学校(培训机构)、参训人员大都与企业签订协议来互相保证,各取所需。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主要是针对各行业的新人职员工,紧紧围绕行业的需求,开展学徒职业的准人资格、学历文凭以及技能培训方面的职业教育。
2 学校主导型的校企合作方式
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方式的典型代表有美国的“合作教育”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其特点是,在校企合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上,坚持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由学校以培养学生的现实出发,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适当的企业雇主,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提供的相应的生产实践培训场所等,来开展与企业的合作。综合来看,在国外不论是企业为主导还是学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方式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1)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特别是实际操作能力的课时在两种基本方式中至少达到50%;(2)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程度比较高,既重视资金设备的投入,也积极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安排的实施;(3)培训教师必须能够保证给予学生丰富的论述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术和经验,尤其是后者;(4)政府对于校企合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纵览国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进展轨迹,可以看出,企业主导型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校企合作渴望走向“产学联合型”的合作方式。

(二)国内校企合作培养方式

1 “企业配合”方式
以学校为主体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合作中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由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计划主要由学校制订,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协助完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或以师带徒等方式协助学校完成部分技能培养任务。例如,利用企业资源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2 “校企联合培养”方式
学校依然是校企合作的主体。学校会根据市场需求预测调整、规范专业建设;以岗位技能为核心,构建职教课程系统;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并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系统;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企业作为合作者,与学校成立校企合作董事会,制订、修改、执行合作教育计划;共建实践基地,接受学生实习。
3 “校企实体合作型”方式
参与人才的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分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性、深层次参与,实行一体化管理。如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院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对院校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这种合作方式需要特别注意避开企业由于追逐利润而出现短视行为,背离了学校引入企业参与的初衷,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在这个方式中,企业的主体地位略有加强。
4 职业教育集团方式
这种方式是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骨干、特点专业为纽带,吸纳开设相同专业的学校、有关企业、科研等单位参与,组成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集团由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实行董事会制度,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由董事会统筹安排。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的由柳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广西轨道教育职业教育集团,陕西省教育厅批准的由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陕西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等就属于这种方式。
国内的校企合作方式,以参与主体来讲,大都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方式,还有着着“一头热一头冷”的不和谐现象。校企合作追求的本质是“学中做,做中学”,然而我国的学校教育多侧重对书本知识的传递,倾向以考试选拔的方式进行评价认定,学生在实践教学方面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这也是我国与国外校企合作中凸显企业的主体性有着本质区别。

二、校企合作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的目前状况

1

(一)应届毕业生技能培训不足,缺少新技术、新设备操作培训

据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被分配到企业后,大都有着着“动手能力差,实操技术不过关”的理由。此外,原来隶属于行业的院校为了适应社会进展开设了其他专业,淡化了特点专业,体现出院校学员在校期间论述知识掌握不牢,专业基础知识较差。实际体现出来的是毕业生“论述、技术均落后于行业的进展”。再加上部分院校的实操练习受办学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实操的目的,与现场岗位标准要求差距较大,学员动手操作能力较弱。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初露端倪,但校企双方需权责明晰,各司其职

订单式培养已成为企业吸收新员工的重要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企业人才后备军的补充理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行业院校的就业率,就业率是高等学校存活进展的一条重要生命线。在订单培养过程中,目前多数以院校为主导。在教材的编写与选用、课程课时安排等方面,企业的参与程度不高。特别是在师资资源分配中,多以学校论述讲授教师为主,未能充分利用企业中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等人力资源,企业参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

(三)院校培训内容与现有标准脱节

学校培训针对性不强,与岗位标准有着较大偏差,培训教师不清楚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范围,培训后达不到岗位技能鉴定标准。培训内容太多且重点不突出,与考试内容有较大差距。院校培训教材多是以工种、大专业方向编写的,讲求知识面宽。而在岗职工期望能够获得具体的知识指导,满足岗位工作的需要。

(四)企业职工的专业学历教育,企业与院校需要密切配合

企业职工的学历教育主要依托具有相应办学资质的高等学校,其办学形式主要包括函授、夜大学、行业小自考、网络教育。合作院校负责提供招生计划,审定各专业教学计划,负责编制教学大纲、函授教材及其指导用书,并做好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检查工作。企业负责提供生源。由于在职职工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对此,高等学校应尽其所能地灵活安排上课、考试时间。保证尽可能多的职工不落课,保证职工生产和学业考试两不误。同时,为使接受教育的职工在学习期间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不受太大的影响,岗位收入有保证,许多企业对接受学历并达标教育的职工,承担了大部分的学费,有一定的奖金激励制度,以调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但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应以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企业培养出更多适应企业进展的高素质、运用型员工,这是目前学历教育还不能完全落实的难点工作。

三、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措施

以企业职工的职前教育到职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出现的理由与矛盾大都与我国实行“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方式有关。而国外校企合作的共同之处在于培训是以企业为主,以培训需求浅析到培养目标制定以及培训课程的设置安排,企业全程参与。

(一)企业应慎重选择院校

企业通过与院校合作办学和培训等方式,加强与外部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内外部教育资源的协同使用,使系统优势最大化。企业在选择合作院校一般考虑如下因素:首先,考虑学校的培训师资力量,这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基础;其次,看重院校教育质量,如招生质量和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工作体现等;再次,院校在业界内的声誉;最后,合作院校必须具备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强势学科。

(二)院校应坚持特点办学,树立服务意识,开放来办学

1 坚持特点资源建设
订单式培养成为越来越多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的合作方式。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后,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及教材开发等特点资源建设方面,院校应增加投入。
2 主动寻求企业支援,做好学校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是院校资源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有基本技能实训室、模拟训练实训室和实训演练室。校外实习基地建在企业和生产一线,学生只有通过现场生产实习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独立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院校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利用多家企业合力为院校添设相应的实验操作设备,满足学员在校内的实操课程学习。
3 树立服务意识,开放式办学
合作院校应积极走访企业,及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情况。院校要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主动走出课堂,积极深入到企业,及时了解生产一线对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做好相应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
明确企业人才需求,提前做好人才推介,为毕业生争取实习机会。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找到实习单位,进行一年的实操锻炼,院校必须积极和企业联系,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与优势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联系。
提供优质实习生,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搭桥铺路,提高院校声誉。院校为企业提供实习生后,会指派相应的指导教师陪练陪学,记录学生的实操学习情况,根据专业和岗位进行抽样记录,及时做好岗位指导,同时为学校论述课程的改善做好准备。为企业提供优质毕业生,完善的实习指导,以而保证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一线顺利上岗,打通学生就业渠道,同时提高了院校自己企业人才培养的声望与信誉。

(三)企业应将院校作为人才储备基地,扶植院校进展

1 企业可以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和实操指导员
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多设于企业,因此需要企业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实训基地和实习机会。在实操学习阶段,为学员安排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师做指导教师,尽量保证做到个体化辅导。
2 企业应参与合作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明晰权责
订单式培养成为越来越多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的合作方式。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后,学校与企业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招生到学员毕业入职,均需全程参与,将学员成才看做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同时又必须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与权利。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岗位标准确定论述学习和实操学习的时间比例。院校在探讨人才培养方面的理由时,应邀约企业参与,如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教材的开发和更新等,企业应指派相关工作人员负责与院校的合作交流。
总之,校企合作方式的选择,归根结底是要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论述与实操脱节”和由学校主导到校企共同承担、责任明晰的理由。遵循共赢互利的原则,企业会针对不同的职工教育培训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方式,为企业培养出优质高良的技能人才;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点与优势,将院校做大做强,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获得校企双方最大限度的互利双赢。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