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理由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10972 浏览:4546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很多家长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脾气所致,其实不然。孩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攻击性行为大多是在孩子的进展历程中因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所致。由此,了解这些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对有效预防幼儿的工具性行为具有积极作用。

一、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理由

1.活动安排不当。以幼儿的身体进展特点来看,在幼儿进展初期神经系统尚未成熟,易疲劳,稳定性较差,也正由此,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了“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的规定。在平时的幼教工作中,园内不合理的活动安排让幼儿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一旦产生抑制,幼儿将有不适感,于是,攻击性行为就发生了。如有的幼儿园让孩子吃完饭后趴在桌子上休息,当幼儿无事可干时,就喜欢挑衅其他同伴;还有的幼儿园以长时间的户外放养式来带领幼儿进行活动,当幼儿的身体承受力无法适应活动时,身体感觉不适,也极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此外,教师对幼儿的冷漠也极易引起攻击性行为发生,如在安排活动时,当没有参与活动的幼儿看到其他幼儿参与活动而自己无法参与时,会以各种攻击性行为来体现自己的不满。
2.教育方式不当。在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作用最大。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大多工作忙碌,看管孩子的任务基本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承担。因为是独生,所以老人们对孩子的呵护有加,但这种呵护极易形成溺爱。这种超过限度的疼爱让幼儿形成了一种高高在上,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但凡生活中有丁点儿不顺,就容易不高兴,发怒,往往将自己的不是怪罪于别人头上,遇到不足时不容商量,攻击性行为自然而然产生。
有些幼儿虽然是父母管教,但父母因工作忙,和孩子相处时间都较短,对幼儿的教育通常喜欢以物质来满足。而在整个家庭中,独生幼儿又是众人的宝贝,什么都让着、依着幼儿,甚至一些幼儿在家长成为“皇帝”,对长辈邀来喝去,家长也没有制止,助长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于是幼儿在幼儿园中就容易不分玩具给其他伙伴玩耍,喜欢抢伙伴玩具等现象。还有的父母认为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如果孩子不能强势一些,就容易吃亏,于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要以强制强,让攻击性行为发生有了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策略的缺失也极易让孩子得不到关爱,在幼儿受到批评、斥责或挖苦、讥讽时,心理的自卑感或嫉妒心驱使幼儿以攻击性行为来获得心理补偿。如在游戏中故意撞倒其他伙伴,或将伙伴的积木踢倒,甚至是直接的打骂伙伴等行为发生。
3.模仿。幼儿期是最擅长模仿的时期,对来自电影电视或周围的人模仿都是形成攻击性行为的直接理由。如孩子喜欢看《奥特曼》《铠甲勇士》《神龙斗士》一类的影视节目,这些节目中不乏打斗的场面。幼儿观看后,极易将自己看成是“奥特曼”或“铠甲勇士”而将其他伙伴看作是“怪兽”,以模仿影视中的动作来获得快感,以而发生攻击性行为。此外,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对孩子动则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幼儿在被动的情况下,内心形成了悲愤淤积,同时,家长的打骂行为无意中被幼儿“学习”,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就成了自然。而且,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新时代,很多家长对幼儿的游戏时间和内容没有限制,很多幼儿都会在互联网上玩攻击类游戏,这也让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了可模仿的对象,助长了攻击性行为。

二、预防和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1.科学安排活动、正确教育。为防止幼儿产生神经过度疲劳或抑制,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教师和父母要配合进行,对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做到科学合理安排,以此来保证身体器官和组织形成规律性适应,避开攻击性行为发生。在家庭教育中,作为长辈对孩子的呵护无可非议,但要注意方式策略,应多以谦让、合作等方面教育孩子。当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时,一种策略是进行婉转的教育,另一种策略是漠视。当然,要对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理由进行浅析后对待。家长要加强和幼儿园的联系,尽量让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同步,在思想和行为上同时进行教育。
2.引导幼儿反思、增强体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背后有一定的潜在理由,无论是教师或家长,当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后,不能以简单的批评或斥责方式来对待,而要引导幼儿换一个角度来深思,并明确告诉幼儿,攻击他人是教师、家长和其他小朋友所不喜欢。在观看影视作品中,要告诉幼儿这些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是不可以模仿的。同时,在幼儿教育中,还应树立榜样作用,以榜样的示范作用来引导幼儿向榜样学习。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纠正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这还不够,在幼儿教育中,还应让幼儿在攻击别人的时候将疼痛等感觉移植到幼儿的感受中,如当幼儿摔跤时,可以问问他们疼不疼,如果别人被打了,也会疼,你会怎么想。如果你的玩具被别人抢了怎么办,我们能不能以轮流玩的方式来进行等。幼儿期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理由,采取相应对策进行预防和制止,不仅有利于幼儿行为的转变,更有利于幼儿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责任编辑 王凌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