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国外开放课程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启迪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27434 浏览:1225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国内高校大建精品课程之际,很多国内学生和学者的目光却被网易、搜狐等网站提供的国外大学开放课程所吸引,这些课程“于乐中育教”、“于教中启思”、“于思中明辨”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本论文首先浅析了国内高校教学中有着不足,接下来探讨了国外开放课程的成功因素,最后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倡议。
关键词:开放课程;资源共享;精品课程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部在2011年10月发布的“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决定。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策略、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2015年建设900门)和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自2011年11月9日首次发布的20门视频课程以来①,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通过“爱课程”网()和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向社会免费开放了包括文艺、哲学、经管、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学等学科在内的75门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好坏应该由教师、学生和社会群众在内的广大资源受众者进行评价。以网络点击率一项可以看出,国内高校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建设水平上还有一定差距。探讨国外开放课程的课程开发方式以及学习国外开放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可以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二、精品课程建设中普遍有着的不足

在国外开放课程盛行之际,我国教育部和各高校也一直在建设精品课程。为什么大学生在“逃课”的同时却网上“淘”国外开放课程,国内高校课程为何难出精品、少人问津?我们不难发现国内高校课程普遍有着如下一些不足:
1、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大都采取PPT+板书的灌输式说教授课方式,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下的课堂基本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形式刻板,内容乏味,以而容易使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对课堂有逆反心理,由此逃课现象比较严重。
2、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授课内容基本选自某本国内经典教材或自编教材,教材内容往往陈旧,教师在讲课历程中不仅没有很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组织,而且很少加入最新前沿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轻松获取。还有一些课程有着所讲即所考的现象,教师授课内容仅仅围绕期末考核点展开,为了提升及格率,教师会在考前划分考试范围并给出复习题,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把教师所给资料弄懂或背下来即可。国内的应试教育方式使学生对科学没有兴趣和好奇心,以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教师教学态度方面。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很难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SCI论文发表了几篇、成果奖有哪些、经费有多少,在这样的一种评价体制下,教师没有内在的动力去推动课程革新。很多老师并不热衷于教课,也没有想如何把课程教好或者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而是把心思用在竞争项目、竞争经费、提职称上,他们热衷于搞社交、搞科研发表文章。当然,实际上很多科研也不是教师自己在做,而是由手下的学生在做。
4、考核方式方面。据调查②,国内大部分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30%(出勤+作业)+期末笔试70%,基于这样的一种重结果轻能力的应试教育考核方式,作业抄袭、期末突击复习或考试抄袭的现象在国内各高校就不足为奇了;即使学校想尽了把学生拉回课堂的办法(有的学校已经利用指纹记考勤),也很难以根本上解决逃课不足。相比于国外开放课程大多在课程的绪论部分明确指出考核方式以平时学习体现为主(占70%左右,包括课前准备情况、课上讨论、课后研讨、EMAIL交流、独立作业完成情况、PPT展示情况、小论文写作情况等等),考试和测验部分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30%。
5、课程国际化方面。很少有外国学生或学者观看和访问我国高校的精品课程视频和网站,理由在于我国高校课程现在几乎全部都在用中文上课(英语或留学生课程除外),而英语则是科技界的国际语言,如果一个高校要国际化,你要多用英语讲一些课,学生的英语水平要足够高,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外籍教授、留学生来,学校才能够真正的国际化。目前我国在国际化方面还很欠缺,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6、课程资源方面。课程资源不够丰富,课程网站主要包括教学大纲、PPT课件、授课录像、作业上传下载等几部分构成,很难找到课堂内容以外的其他补充材料,如教师讲课相应的讲稿、有针对性的推荐阅读材料等。

三、国外开放课程特点

相比于国内精品课程重评奖实用性差的现象,国外开放课程成为国内很多学生的新选择,其流行的理由有如下一些:
1、搜狐、网易等提供的国外大学公开课都是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不涉及太多专业词汇,容易听懂,人们通过这些课程可以很好地训练听力。
2、国外开放课程教学历程中重视激发学生独立深思能力,教师以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多元视角浅析和看待不足,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哈佛大学开放课Justice(公正)以及耶鲁大学开放课Death(死亡),教师总会将晦涩难懂的哲理演变为浅显易懂的生活情景,引发深思。
4、课堂形式自由开放,教师不受教姿教态限制,可以建立不拘一格的课堂风格,自由运用各种肢体语言,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如耶鲁大学的Death(死亡)课程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一个瘦瘦的老头总是骗腿坐在桌子上。5、课程资源方面,国外开放课程均提供了开放丰富的教育资源OER(Open Education Resource),其中包括课程录像以及教学大纲、日程表、教学讲稿、作业、练习、推荐阅读等课外延伸资源,

四、对我国建设精品开放课程的启迪

对于教育部提出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重在“精品”和“开放”两个方面。就一般课程而言,其“精”主要体现在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恰当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因材施教;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而言,其“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其资源的网络时空开放性上,还体现在教学历程中的开放思维和多元视角上。鉴于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有着的若干不足以及国外开放课程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在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历程中应重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制度支持,做好整体规划。由教育部制定建设标准,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和申报,避开重复建设。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应措施支持和鼓励建设教师开放课程。
2、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对于精品开放课程而言,共享教材和讲稿等教育资源是课程开放性的重要体现,课程资源是否全面以及质量的好坏直接联系到课程的权威性,我们完全可以借鉴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分校等国外名校的课程资源范畴,提供包括课程描述、日程表、授课视频、讲稿、讲义、作业、课外阅读、自我评价工具等在内的内容,保证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连续性。
3、加强技术支持,改善课程管理系统。作为开放课程运动发起者的麻省理工学院及众多国外名校的开放课程视频均采取苹果公司的iTunes播放技术,以而保证了以及下载视频的流畅性和质量。开放性课程意在使学生能够利用开放课程资源进行独立学习,由此以技术上保证课程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和系统的界面友好性等方面将更易于学生利用。
4、及时反馈,科学评价课程。要知道哪些对象在利用这些资源,资源是否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等。让利用者成为课程的评价主体,重视课程的实用性。
五、结束语
以国外的开放教育资源OER到开放课程OCW、以国内的精品课程到精品开放课程,开放课程为大家提供了共享全球优质教育资源、聆听名校声音的机会,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一场教育资源共享的历史性运动, 相信随着我国精品开放课程步伐建设的加速,中国的开放课程必将成为全球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外开放课程平台及课程开发方式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12(4)
[2]罗雪莲,关于高校精品课程探讨综述,现代教育科学,2010(1)
[3]王爱华,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比较探讨,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0(6)
[4]罗双兰,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深思,现代远程教育探讨,2006(2)
[5]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