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就业导向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系统革新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10401 浏览:376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以专业课程系统革新的思路出发,阐述了专业课程系统革新的策略和路线,并以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方式为指导,探讨了科学构筑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系统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就业导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系统革新
1672-5727(2012)09-0065-02
“就业导向教育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运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其思想精髓是:就业导向、强化通能、注重运用、品格进展。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系统、课程内容、教学策略的设计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要强化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进展的变化;要与产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上岗就业所需技能完全接轨;要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成为守法、诚信、有社会责任感、有团队精神、勇于进取的公民和专业人才。
由于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专业课程系统中面对“三段式”学科式课程方式论述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失衡、“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设置少等不足,国际贸易专业成立了课程系统革新项目组,以“就业导向教育方式”为指导,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系统革新探讨,其目的在于转变原有的“三段式”学科式课程方式,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系统彻底转向运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专业课程系统革新的思路
以工作历程为主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系统设计应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历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道德教育与素质训练的课程系统。通过企业调研,要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具体历程进行全面了解,依据工作历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课程方向,设计课程系统,并尽早让学生进入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历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以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设置课程,注重课证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应能满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论述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应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适应性岗位主要包括外贸业务员、外贸企业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单证员、国际货代员等。这些岗位国家都有相应的资格认证考试,有的必须持证上岗,其余岗位国家也在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课程系统革新要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外贸工作岗位为单元,实行“课证结合”方式,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注重结合学生的修学动机进入我校就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修读动机各自不同。有的希望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为今后以事企业经营或商业活动做好准备;有的怀有自主创业的梦想,希望通过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实现事业的进展与腾飞奠定坚实基础;而有的则基于对北京的向往,希望毕业后能在北京落地生根;还有的学生则是以此为跳板,希望能进一步学习深造,以后能升本或考研。由此,在专业课程系统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情况,以北京市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进行浅析,同时给予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更多的指导。
注重实用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与创业课程美国将职业视为一种生涯,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选择与进展。为此,美国开设了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指导的课程。美国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包括介绍工作世界的一般情况、具体职业的情况、职业选择及就业准备、推销自己的策略等内容。这些内容非常具体、翔实,可操作性强。但在我校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只是在毕业前夕开展两次有关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无法帮助学生在校三年期间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科学的规划,为以后的职业进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导致许多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无所适以。由此,在此次课程系统革新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课程的重要量,开设实用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与创业课程。
留给学生充分进展个性的空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系统在结构上应采取弹性化设计,富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一方面,通过专业化方向满足学生对专业的个性进展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形式和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素质的学习机会,为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也为部分学生实现“专升本”的愿望或继续学习创造条件。
注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结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影响学生身心进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规划及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但是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与进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本次课程系统的设计上,显性课程的设置必须体现隐性课程的要求,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效衔接。
专业课程系统革新的探讨历程与策略
组建专业课程系统革新团队专业课程系统革新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高素质的革新团队。由此,在课程系统革新之初,应由专业负责人通过各种资源和渠道,综合考评,确定团队成员。团队的组建原则是:(1)团队成员在6~8名之间;(2)成员中一定要有两名以上在企业以业的专业人员;(3)成员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应当合理,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4)成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能够完成各项调研任务。
发挥学生的教改主体作用,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为发挥学生革新主体的作用,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心声,使培养目标的设定、开设课程的选择、开设课程时间的确定、课程内容的开发、教学策略的运用、考核方式的选取等革新成果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符合本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案例,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对本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调研,找出专业课程系统革新中有着的不足,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