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进展困境与路径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4298 浏览:98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职业教育不仅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合理配置、经济革新与超常规进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而且是对已“忘本”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通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偿。然而,由于史与现实理由,目前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进展近况却令人担忧,有着着“观念陈旧”、“生源危机”、“师资紧缺”、“办学方式单一”等进展困境。对此,学者们众说纷纭,仁者见仁,但几乎尚未触及职业教育“本性”,文章基于教育“三要素”视角,探析提升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进展路径。
关键词: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困境;路径
1009-4156(2012)08-055-04

一、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进展的近况

“武陵”是个历史悠久的区域地理概念,主要包括湘、鄂、黔、渝四省市的交界地区。有71个县(市、区),总面积为17.18万多平方千米,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这里是濮文化、巴文化、楚文化、苗文化、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交汇地,是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以2004年起,这一地区引起了党、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9年,国务院提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建设目标。2010年,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又将其确定为6个重点区域之一。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进展机遇。
经济要进展,教育必先行。由此,进展武陵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进展教育是必由之路,尤其是职业教育是最直接手段。武陵是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我国最贫困地区之

一、在该区域进展职业教育,实现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跨越式进展,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近年来,在武陵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地方,职业教育进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规模逐渐壮大。重庆市黔江区2011年招收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新生主要来源于重庆、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10个省市,在籍学生突破万人大关。二是革新管理方式。黔江职教中心在深化封闭式、军事化、人性化等学生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推行学生在校既是学生又是员工的“双重身份”管理方式,了毕业生社会适应周期长的难题。三是提升教育质量。黔江、恩施、宣恩等地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共性,就是以服务企业进展为宗旨,以推动就业为导向,推行订单培养,缩短学生专业与就业的差距。四是拓宽就业渠道。黔江职教中心,革新“学校+公司+工厂”的人力资源派遣就业方式,在稳定“珠三角”实习就业基地基础上,开辟了“长三角”基地,学生就业渠道更为畅通。恩施市中等职业学校主动与知名企业,如中海物业、盛世嘉物业、海尔集团等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二、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进展的困境

以上是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但仅为散点式,闪光点主要集中在重庆市黔江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吉首市和贵州省铜仁市等中心城区,而其他县市却有着极大的进展困境,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散点式”的成功难以做到“一俊遮百丑”。

1.观念屏障

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封闭,对外界教育思想反映滞后,“学而优则仕”思想在该地区依然盛行。整个社区潜意识习惯于将职业教育视为普通教育的补充,社区、家长以及学生普遍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就连许多少数民族社区精英也未能免俗。学生们都普遍认同:“本科比专科好,专科比高职好,高中比中职好”,选择职业教育也是“退而求其次”。职业学校的录取分数也在同一级录取中最低。职业学校在招生工作中长期处于“被动”境地,难以招到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因出身“寒门”,而遭到人才市场评价制度的不公平的待遇,难以被用人单位认可和接纳。可以说,少数民族社区的文化观念、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等方面的负面评价与排斥,职业教育得不到社会舆论支持,是当前职业教育进展所面对的最大的困境。

2.生源危机

在生源“危机四伏”的背景下,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高职学校下达了各项硬性指标,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面对巨大压力。武陵地区的多数职业学校在招生历程中,基本上是顶着“指标”招生,走着职业教育“大跃进”的路子。这就导致职业学校忽略自身的实际办学能力,忽略学校自身特点凝练,而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等负面不足的出现。
长期以来,中职生源是普高的落榜生,高职生源是本科院校的落榜生。各种复杂因素使得文化素质较好的学生首先被普通教育“吸走”,被分流到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使职业教育学生成功率普遍偏低,进一步弱化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随着高中教育的日益普及,高等教育以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录取分线一次次突破“历史新低”,加剧了职业教育“生源”危机。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县域中职,教育局为“贯彻”上级中职招生指标,给初中学校规定指标,将基于“底层”的初级中学处于“两难”境地(上级要求我们“动员”学生去读中职,并给硬性指标,而学生家长却要求我们让学生读普通高中)。在调研中,有一名校长愤愤不平地说:“这搞得我们两边都不是人。”

3.师资紧缺

师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形成学校特点和优势的根本,是实现学校可持续进展的保证。武陵地区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少,质量低。笔者调研得知,目前武陵少数民族地区县域中职教师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以工科高校相关技术类专业,这部分教师算是中职的中基力量,但为数不多,而且“留不住”;二是综合类高校普通专业,这些教师一般在校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但对他们来说,实属无奈之举,“得过且过”;三是普通中学,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中学教学水平不被“认可”的教师,他们几乎将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当成一种“流放”。三种来源可能会导致以下三种情况发生:一是“留不住”。他们觉得职业学校仅仅是“驿站”,而非“终点站”,“此地不宜久留”。二是“得过且过”、“照搬硬套”。他们专业技术素养比较差,简单套用普通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三是“怀才不遇”。报怨自己不应该“沦落”到如此田地,无心教学。此外,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普遍缺乏探究自身特点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勇气和,简单沿用普通学校的教师评价机制,既缺乏操作性,又无法凸显出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双师型”教师在评价中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认可。由此,难以“稳定”和“吸引”优质“双师型”师资,使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难以得到跨越式的进展。

4.办学方式单一

由于历史与现实理由,武陵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进展相对滞后,长期以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为自身进展参照方式,甚至“奋斗目标”,对自身特点内涵进展探讨积极性不高。尤其是近年来新设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依然照搬普通教学方式,对人才的多样性培养认识不足,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盲目追随市场。由此,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未充分考虑武陵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的进展需求。虽然每个县都建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基本重复,大都以办学成本低的基础性专业为主,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和社会进展的专业却偏少;而且教学基础设备陈旧,学生难以学以致用,毕业生就业困难。此外,对培养“留得住”和“走出去”两种人才培养方式难以厘清。

三、基于教育“三要素”探析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进展路径

所谓职业教育的“三要素”,即职业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构成职业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主要包括学习者、教育者、教育措施等三要素。与普通教育和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有所不同,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三要素”中,各要素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有着独特的运作机理,三者都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三要素”并非孤立有着,而是在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整体合力,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进展。
1.学习者
学习者,这里指学生,“学生首先是人,是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有着依据,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它而展开。
目前,职业教育“生源危机”令人担忧,笔者调研中,有人这么形容:“一群不足学生、一所不足学校。”虽然这话言过其实,几乎耸人听闻,但却值得深思。长期以来,武陵地区的职业学校学生主要来源于普通本科和普通高中落榜生,他们在中学基本属“不足生”。试想,一个个所谓的“不足生”组成学校,“吸引力”何在?
针对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生源危机”,相关探讨中,主要以职业教育的角度提及,例如,可以通过对贫困生资助和实现免费的政策以提升“吸引力”。这些对策固然对提升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国家与所属省市财政投入这块“蛋糕”有限情况下,笔者认为,这不过是润滑剂,无须在此纠缠,因为这尚未触及职业教育的根本,即学生自身价值诉求、家长职业教育价值诉求、武陵地区对职业教育价值诉求。
也有学者以文化的角度阐述少数民族文化对人们职业教育观的影响,以此来解读武陵地区职业教育生源危机现象,这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归根结底也未触及根本。文化是以动态有着,必定受现实社会影响与制约。以属性上看,20世纪90年代前中等专业学校与现在的职业学校相差无几,但在当时却曾一度繁荣,在民族地区有很强的吸引力。由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争取最大限度的进展才是人们的存活哲学,无他。
我们应该回归教育基本要素中去追寻理由。职业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进展作用毋庸置疑。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目的却有“过于强调国家统一意志,而忽略教育历程当事人实际持有的教育目的”之嫌。对于武陵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而言,教育更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非“谋心”手段,他们关注的是“眼前”利益,那些看似简单“粗俗”、“功利”的不足,却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急于通过教育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生活的迫切要求,代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由此,我们不应该回避这些“粗俗”不足,而是以之为出发点去追问与揭示职业教育进展滞后的根源所在。逐步提升武陵地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争抢招生“第一高地”。基于此,本论文尝试提出以下两点进展路径:
(1)加强学生特点的探讨。在武陵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局限,对外界文化的反应滞后。加上“教育与生产力分离”、“学而优则仕”等思想在该地区尤为盛行,教育几乎只具有“人仕”的功能。对个体而言,选择了教育,不仅牺牲机会成本,而且还冒着被“边缘化”的危险(难以进入主流社会就业市场,又难以和谐回归社会),职业教育“吸引力”荡然无存。由此,我们应坚持“以生为本”、“智力多元”的原则,基于少数民族学生独特文化根基,挖掘学生潜能,积极探讨适应武陵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进展路径,而不是推翻武陵地区的现实以迁就工业社会职业教育进展方式。
(2)建立职业教育内外衔接通道。首先,国家要以战略高度考虑,提升办学层次,开层次与探讨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建立相应的学位制度,颁发职业技术类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打通中职、高职、运用型大学之间的通道链接。其次,打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森严壁垒,通过文凭与证书互认,学分互通,或让优秀高职毕业生继续升读运用型大学,攻读专业技术类探讨生学位。总之,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职业教育是学生的“驿站”而不是“终点站”,是“活路”而不是“死角”,保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视同仁”,拓宽职业教育进展空间,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引导武陵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学生感到职业教育有良好进展前景。
2.教育者
教育者,这里专指教师,即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承担学校教育任务的专业人员,是引领整个学校进展的关键要素。由此,教师是提升职业教育进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武陵地区,由于历史与现实理由,优质师资长期得不到有效补给,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奇缺。
据笔者调研得知,目前县域中职教师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以高校相关技术专业,这部分教师是中职的中基力量,但为数不多,而且“留不住”;二是高校普通专业,这些教师一般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但对他们来说,实属无奈之举,“得过且过”;三是普通中学,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中学教学水平不被看好的教师,他们几乎将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当成一种“流放”。这样,中职教师俨然成为一群“不足教师”,形成人们所说的“一群不足学生、一群不足教师、一所不足学校”,职业教育进展肯定无“吸引力”可言,寸步难行,学生“望校生畏”,这就形成长期恶性循环。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大谈转变人们传统观念几乎毫无作用。由此,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进展,师资质量不容忽略。由此,本论文尝试提出以下三点进展路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