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创意“细、巧”之中孕创意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6163 浏览:216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研读,是一切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和基础,其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挖掘语言增值点的敏锐度,都将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
没有细腻深入的有效的教材阅读,没有正确的核心教学价值的确定,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对此,余老师曾说,“教材研读,是语文教师最基础最常用最必须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伴随着语文教师一生的语文教学。为了高效真实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师要把教材读‘厚’,把教材读‘薄’;要利用教材增加学生知识,利用教材训练学生能力。”
其读“厚”为先,强调的是分析,突出的是梳理;其读“薄”为后,强调的是优化,突出的是智慧。
所以,要想获得精妙的教学设计,我们首先要将教材 “细细”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巧”妙优化,寻找到最佳的教学训练点。
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创新设计40篇》、《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有很多教例分析、教学创意就给我们提供了翔实有效的指导。

一、读“细”

言为心声,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常常会对字词、句段、篇章进行不同地排列组合,进而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以达到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正是对语言表达深入的认识,余老在教学设计之前,就特别关注对教材的章法、段式、句式以及词语知识的梳理。
所谓的“章法”分析,就是对文章的组织结构,不同文体的文章布局谋篇的法则与技巧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具体包括:内容上的起承转合、开合有度、抑扬有致、先疏后密、一波三折;脉络上的一线串珠、悬念层叠;结构上的先总后分、重章叠句、横式纵式结构、倒叙、顺叙、首尾呼应;手法上的夹叙夹议、叙议结合、虚实相生等。
所谓段、句式分析,则是对文章的“段”、“句”进行思路、结构、层次、脉络,乃至于手法的分析与提炼,它着眼于“段”的形式之美研究。
余老曾在多本著作中反复强调这样细细理读文本的重要。他曾说,对每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应认真地寻,寻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课文教学要求的、最需要交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或其他内容,把它们细细梳理出来,罗列出来,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底。
以余老对《回忆我的母亲》的段式、词语的理读为例,就可感受到这种细细理读所带源于:论文范例www.618jyw.com
来精妙。
那如何优化教材,敏锐地发现并确定出隐藏在文本的语言增值点呢?

二、“巧”法

1.巧在取舍——弱水三千,我只取其一瓢

面对有着丰富精妙之处的课文,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如何选取和确定适当的教学核心价值至关重要。一则,不仅要兼顾“这个”语言训练点是否是这个文本所特有的,二则要兼顾“这个”语言训练点是否有统领全文的功能,三则是否符合学段目标要求,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四则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以余老教授《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这是一篇说明层次清晰的说明文,但作者并没有就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样的“老三样”来上,而是在梳理全文说明层次之后,将教学的视点聚焦到本文极具语言美点的第一段,引导学生选点品读这一段的语言表达之美,让学生在品读中完成欣赏与借鉴。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语言凝练、美点甚多的抒情散文。课文品读,余老仅用了一个“妙”字就已概括出《济南的冬天》八大妙点,可以说文字俯仰之间都是教学美点,都值得细细品析。但余老并没有这么面面俱到似的品析,而是由“宏”而“微”,设计了三大活动,即“说读活动”、“品读活动”、“练读活动”。在活动中,在初步感受济南冬天不同侧面的特点并赏析四个精彩比喻句之后,将教学的重点放到全文的第三段。设计出了八个从给语段命名到赏析层次、赏析词语及手法的活动,对这段进行精段阅读,以达到训练学生从“微观”欣赏“宏观”的效果。

2.巧在提炼——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都费工夫

余老曾说,“我运用的最得心应手的方法,就是‘筛选提炼法’。”
提炼什么?从现象中归纳出我们所要的思想,含有小结经验、发现规律的意味。它是筛选、组合、思考、验证的复杂操作与深刻严谨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我们善于划分,善于归纳,善于概括,善于结论,在不断地实践之中锻炼自己的发现能力。
以余老教《小石潭记》为例,在结合标题中的“小、石、潭”对教材层层解析后,作者敏锐抓住文中可牵一发动全身的语句,这就是“以其境过清”句,进而创设了请同学用带“清”字的形容词来品析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技巧的精妙设计。
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在进行详尽的逐句逐段的品析后,余老提炼出“画面欣赏”、“字词品味”、“手法运用”、“情景交融”等多个美点欣赏角度,进而创造出了请你进行一次诗意欣赏的教学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获得多角度的美点欣赏。
教学《童趣》,在逐段解析文本后,三个均可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词“忆、小、趣”的发现,才有了概说课文内容的三个趣味话题,“请抓住‘忆’、‘小’、‘趣’”来概说课文内容。
……

3.巧在整合

理性的整合,就是面对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组合,进行事物规律的发现与命名;这就是“抽象提炼”的技巧,是思维层次很高的理性的提炼方法。
余老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在反复研读梳理中,发现了《中国石拱桥》虽共十个自然段落,但几乎每段都可以划分出清晰的“总分”段式。这种“总分”段式在文中出现的形式丰富多彩,既有总分例证式、总分要点式,又有总分主次式、总分阶段式。这是文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很适宜就此对学生进行思维以及语言训练活动,于是余老就此设计出话题式思维训练活动,即请证明以下观点是正确的——《中国石拱桥》的表达特点:全文构思严密,布局极有层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活动设计的灵感就来自于教者在反复研读基础上对教材多角度理性地提炼。
其实,这种智慧的提炼在余老很多的教学创意中都有体现,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余老将《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巍巍中山陵》、《晋祠》、《桥之美》有的美妙实用段进行了提炼,总结出“说明”+“观感”的段式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余老在细细研读文中各段段式之后,设计出从结构层次、部分切割的角度“学读”、“学写”的实用活动……
另外,在余老的教学创意中,你还会发现有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智慧的设计,这个设计就是在初读后,请同学以“这是一篇怎样的课文”为话题来说感受。比如在教学《邹易讽齐王纳谏》在读顺课文之后,作者设计了一个小议《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的设计;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请同学叙说自己初读的感受,作者设计了一个话题:谈谈你对这篇课文的初步认识;在教学《风筝》时,作者在朗读热身之后,设计了一个认识活动,让同学就自己的阅读初感对《风筝》一文进行自由评价;在教学《春》时,在认识课文环节,让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受,说说《春》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在速读、感受课文部分,余老设计了一个话题:任选角度,说说《苏州园林》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这个设计看似不经意,其实正反映出了余老对教学提问方式的有效整合,对文本内容深入的整体认识,通过这个活动避开了支离破碎的碎问碎答,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到文本内部,还可以检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更可以培养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达到牵一“问”而动全身的效果。
余老师常说,要非常讲究“课文研读”,要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能力,要进行精读训练,要特别关注“能力训练”,让学生获得终生的、很好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关于这些,教材并没有系统地将技能归纳出来,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充分利用教材来训练学生的能力。
而要想获得这样的能力,我们首先就得学会“细读”,在细细的梳理中把握文本的语言教学价值所在,然后,在此基础上巧妙地优化,筛选提纯、聚集精华,从而最终获得最佳的语言训练角度并设计出最有效的教学活动。
(周曼华江苏省南京市第八中学210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