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5891 浏览:19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教材呈现给学生和教师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资料,同时增强了概念和规律的生成过程,淡化了概念和规律的严密体系,拓展了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空间,给了教师充分展示个性化教学的机会。教师教学设计时必须把教材和教师本身的资源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才能生成教师上课的教学设计。那么,新课程教学设计该如何进行?笔者以九年级物理教材《电阻》一节为例来谈谈初中物理电学实验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把握标准、吃透教材和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物理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的目标方面,不仅有“了解、认识、理解、独立操作”等知识技能目标动词外,还提出了“经历、反应、领悟”等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所以,学习目标的阐述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
《电阻》一节的教学目标可阐述如下:1.通过实验探究,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从中认识导体能够导电同时又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的性质,了解什么是电阻。2.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并提出问题。3.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把目标进行了细化,提出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学习行为。
苏科版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学习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本节教材引用了诗一般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来呈现要研究问题的素材,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并要把教材内容情境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四环节是落实目标的关键

第一环节: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怎样呈现
新授课教学若单纯从知识传播的角度去备课,往往会直接根据上一节的内容进行复习,然后讲授本节内容。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掌握对物理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因此情境的创设就要设计为以学习目标为依托,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既能为本节课目标服务,又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且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它可以是故事、图画、动画、音乐等,呈现的方式有讲述、小黑板展示、多媒体播放等。本节课开始可以课本导图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为背景,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为目标,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所学习的内容,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
第二环节: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
一个好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是学生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设置不同形式的问题,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提出方案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电阻》这节课,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我们今天先来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同学们先思考一下,从哪些途径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利用课桌上的现有器材:电池盒、若干导线、金属丝、铅笔芯、开关等,设计实验解决我们的问题。同时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样的实验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同学们经过试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把问题进行分类,初步认识长度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程度不同。
第三环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怎样组织
新课标以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了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其中“科学探究”是最主要的目标和方式,它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探究的策略和方法应成“百花齐放”的多样化局面,不能单一地固定某一种模式。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排斥“接受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判断本节内容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可以探究、应该探究的程序性知识坚持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适宜采用接受式教学方式的陈述性知识,仍可采用接受式教学。不论采取哪些方式,都要考虑为落实目标学生有哪些活动?怎样组织、这些活动?教师有哪些活动?怎样活动?
如落实“导体长度改变可以改变电流大小”这一目标,可采用教师接入长度不同的金属丝可改变电流大小的过程。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在长度不同时的变化情况,然后总结交流,达成共识。落实“电阻与材料的关系”目标,可采用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接入其他相同只有材料不同的导体,看电流变化及灯的亮暗变化,然后思考说明问题。
第四环节:进行什么样的拓展,怎样选材
新课标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物理知识适当地引向实际应用及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的课外实验(包括小制作),是向课外拓展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以拓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在操作时要适当引导,不让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接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得到更好锻炼。如学完这部分知识后可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器材设计制作调光台灯,但切记强调用电安全,实验过程采用直流电。
总之,如果说备课是把文本形态的课程转化为教学形态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则是课程专家辛德尔所称的“师生共同构造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整地备课形式,既是指教师课前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也应包括师生课堂教学实践中即时的、互动的、动态地对课程资源的三度开发,因此,课前的那份教学设计,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定会再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