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审视审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理由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24467 浏览:1091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新理念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作为课改的实践者,我们在探索的同时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思考,教师是否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内涵和精髓?审视我们的课堂,是否把课堂还原给学生,是否摒弃繁琐、虚假,追寻本真、平实的课堂?只有反思才有成长。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还不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

一、 过多关注课堂流程,忽略学生主体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的课堂应体现“以生为本”。教师在课堂上心中要有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当今的语文课无论是公开观摩课,还是常态下的“家常课”,表现在教师过多关注教案,关注课堂流程,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把教学过程按顺序一步一步“走”下来,教学任务就算完成,尤其“家常课”尤为明显。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走马观花”式地在课堂上,在文本中走了一趟。
一次进班听推门课,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三年级下册《瀑布》一课。教师课堂流程是这样:一、先读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瀑布的什么?二、作者如何写瀑布的声音、景色?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三、有感情地读诗歌。四、完成课后作业。这是这节教学实录中主要内容。教师整节课也围绕这线索进行教学。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划语句谈感受,最后读一读,按理说这样上也没什么错,也没什么大问题所在,但是这样上,还不够,课堂显得有些“空”。学生根本没有走进文本,脑海里没有瀑布的美,心灵没有得到触动。教师过多关注的是文本,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教学设计过于程式化,课堂因关注学生少因而没有生成,课堂设计是平面的,学生思维是定向单一的,课堂显得“空”而失真。
教师应将关注学生,变成自己生命的本能,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一种特殊的习惯,一种生存的需要,不断去积累,强化意识,这个过程也是专业成长提升的过程。

二、盲目移植教学模式,轻教法探究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各种课堂模式不断涌现。诸如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李卫东的感悟式教学、窦桂梅的主题教学。这些教学模式一出炉,追捧者云集。古人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年级,不同学段,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情,其教学模式是不相同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效的,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模仿、移植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课堂教学是灵动的,有生命的,是充满智慧的,不应该固化为某种模式,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去探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适合自己学生学情的有效方法。现在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去模仿移植的很多,但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否则盲目照搬、移植可能会成为邯郸学步。在教法设计方面教师要用心琢磨,围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愿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做文章。

三、过多追寻形式热闹,失去真实、有效

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语文课上,师问生答,积极踊跃,小组讨论兴趣盎然,情景剧像模像样,演讲辩论激烈纷呈分……课堂那些貌似完美的环节,学生好像乐了,玩了,唱了,演了,但热闹之后,显示的是苍白和贫乏,这样的低效或无效劳动还是不要展示为好。也有些课,容量太大,节奏过快,课件多。教师连珠炮式的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师“唱”生“随”,学生都能说出教师想要的标准答案,课堂看似行云流水,完美无缺,可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缺了思考的空间,没了静心读书写话的时间,课堂如如蜻蜓点水般肤浅。我们提倡课堂上精简掉不必要的环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 ,去安安静静、十分投入地读书、思考。
其实,一堂课的好坏不在形式上的热闹与否,而在于是否有效。一方面看是否有效果,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学到什么;二看学术论文下载www.618jyw.com
有没有效率,课堂上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提升,语文素养是否得到积累。课堂精彩不精彩关键看学生学得是否轻松快乐,思维是否碰撞活跃。当然,我们也不要误认为热闹而有深度的课堂可以成为好课堂。静水深流,表面平静,波澜不惊的课堂也可以成为好课堂。平静的外表下,有师生思维的互动,火花的碰撞,有学生深刻的感悟,有学生认真的读书,有深刻的体验交流……看无波涛汹涌,却是静水深流,好课不留痕。

四、过分依赖教学手段,忽视思维训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频繁,语文学科也不乏其中。当然它对课堂改革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它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生很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还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对课堂进行很好的拓展延伸。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课堂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有些根本没必要运用,但为了使课堂出新或为了有增加观摩效果牵强使用。课堂上过多使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学不但不能增色相反还会适得其反。课堂上教师只顾关注多媒体的演示效果,很容易忽略课堂的生成,忽略师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忽略学生的思维训练。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是个双边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思维相互碰撞共同学习的过程。课堂上用一个课件,用预设的环节让学生被动接受,根本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不能过多依赖多媒体,当然也不能完全抛弃。新课程下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与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相结合,很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使其为教学“增光添彩”。
课改进行十年来,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前行,发现了问题也积累经验。冷静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勇于发现及时改进。经验+反思=成长,只有教师不断成长,教育的天空才会更明朗。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