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理念理念在“实践”中精彩学术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6364 浏览:216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01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展。十年的改革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无论是教师教的方式还是学生学的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据中国教育网开展的关于“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74%的教师认同“自主、合作、探究”等新课改的理念,63%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得到了积极的开展。应该说,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自主、合作、探究”等理念已深入人心。
2011年教育部又印发了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拟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尽管源于:大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我们已经走过了十年的课改之路,尽管新课程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已深入人心。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践与理念之间仍存在较大的距离,教学实践中理念与实践并没有得到完美的融合,有些理念在实践中还流于形式。许多教师虽然知道“用教材教”,实际教学中却仍然是在“教教材”;认同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多数情况下却依然充当着“权威”和专制的角色;高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但并没有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赞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但却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知晓“生成”的重要,课堂上却依然时常充斥着为完成教学预案而牵着学生走的“表演”……,有些观念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却很难。
如何使新理念进一步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实现理念在实践层面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实践层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1 自我反思,在反思中促成长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
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一个教师如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呢?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就要坚持反思,把反思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生活的常态来对待。然而现实生活中,“被反思”的现象太普遍了,许多教师只是为了写反思而“反思”,甚至是在相关制度与要求的逼迫下硬着头皮写反思,这样毫无主动性的反思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不会发生“质的飞跃”的。
作为教师每天都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新鲜感和好奇心可能会逐渐消退,难以怦然心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既要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要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教学反思不能简单地回顾自己的教学情况,而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的思考。教师不仅应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要从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可以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从而促使教师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探索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同时,我们一定要走“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路子,将二次实践建立在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思维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古语说:“飞瀑之下,必有深潭。”这“深潭”是“飞瀑”常年累月冲击而成的。教师持之以恒的反思宛如源源不断的“飞瀑”,必能造就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丰硕的教学成果之“深潭”。天天反思,天天会有新视角,天天会有新收获。
2 群体互研,在交流中生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现实中,不少教师认为研究只是专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于是一些教师,天天走进课堂,对教学却没有较深的理解和探索;天天面对学生,却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天天面对教材,却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设计课堂教学;天天面对困惑,却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不去思考和解决。正因为这样,教师的教学变成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
其实,没有教师自主的专业研究,就没有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和教师真正融为一体,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提升教师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加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
虽然教师的教学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劳动,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群研作用。要努力创设互相交流、集体研讨的良好氛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等坦诚的交流讨论、群体互研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互相启迪。同时还有助于激发灵感,激励教师去思考他们正在做的和为什么这样做,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在思想的砥砺中产生教学智慧。
3 关注细节,在改进中获提升
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不仅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作支撑,更需要通过无数细节来研究有关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细节看得见、摸得着,它可以是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是师生的互动片断,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甚至是一个提问。
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必须从平常教学中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小”问题开始。在日常的小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去面对实践中的一个个“小”问题,对“小”问题进行剖析、反思,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关注细节,必须持之以恒、不断探索,改进每一个“小”问题。这样,充满生机的生本课堂、生态课堂、生命课堂才会离我们愈来愈近。
当然,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完美融合是需要艰难探索和“习惯养成”的。只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坚持不懈地追求,一堂课一堂课地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一定能渐渐地融合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内化为我们的自觉实践行为,由口号变为现实,精彩我们的实践,精彩学生的未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