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融合课堂生命,源于文化融合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23591 浏览:1067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从一名数学老师改行教信息技术,并一直坚持至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您认为是什么促使您做出这样的决定?
大多精英是先有思想、确立目标、付诸行动,而我是极普通的一个人,是先有行动后有想法。从我的经历来看,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更多的是源于不断的实践与行动,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一些日渐明晰的对工作、对生活的想法,进一步坚定自己行动的决心。
从一名数学老师改行教信息技术,说是偶然也是必然,更是兴趣使然。中学阶段,受父亲的影响,我喜欢上了无线电。大学期间虽然是在数学系学习,但当时数学系开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比其他系都要多,我选修了所有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而且成绩特别好,毕业设计也是用汇编语言完成的。
90年代初,在学校计算机老师非常匮乏的情况下,教了四年数学之后,我开始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当时的热点之一,由于条件所限,我只能从“中华学习机”开始。1995年,我被安排专门从事课件开发工作。我们首先用C语言编写课件;然后又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多媒体课件;1998年,作为主要的程序设计者,我们编写的《初中平面几何》系列课件在广西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在编写课件的这段时间里,每天一上班,我就纹丝不动地坐在计算机前,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当中,恍然听到下课铃声,一时还分不清是上午还是下午。
尽力把每一项工作做好,这是我工作的态度。有时为了完成一个课件,为了解决一个网络故障,我在办公室或机房一呆就是一宿。
2002年学校开始启用智能广播系统时,我的精神高度紧张,每次铃声响起我都会特别关注,生怕有分秒误差。每天早上起床铃还没响我就会先醒过来,每天晚上要等到熄灯铃响过之后才能安心睡觉。我跟老师们开玩笑说,我的生物钟比计算机的时钟还准确。
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和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活动是我这些年来的主要工作。除了完成教学工作之外,参加考试命题,编写义务教育学段教材,为老师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技术问题,给老师进行应用技术培训,配合或带领老师进行课题研究等工作,我都是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任务。
能够取得一些成绩,除了兴趣和责任之外,家人的支持,同事的合作,领导的关心都是很关键的因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低头教书与抬头看路的道理是浅显的,但真正源于:标准论文www.618jyw.com
做得好的却不多。那么能否就您的经历,谈一谈曾经在工作中面临着怎样的抉择和挑战,您又是如何做的?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飞奔着冲入机房,并不是因为喜欢老师或上课的内容,而是因为可以在机房上机、上网。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让信息技术课有更大的吸引力?这是我在教学上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
我们的课堂不能仅仅是操作训练,要有更加丰富的内容。我认为技术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技术要与人文结合,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005年,我们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就十分注重活动主题和学习情境的创设。这一套教材在广西各地使用之后获得了老师和学生的好评。受到这一成果的影响,我给自己的课堂设立了两个目标:一是让课程富有生命,二是让课堂富有内涵。
我把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各种“技术”比喻为人体的一副“骨架”,而课程中的情境、任务、主题好比是包裹在“骨架”之外的“肌肉”和充实在身体里的“灵魂”。没有“肌肉”和“灵魂”的“骨架”是恐怖和干涩的,有了“肌肉”和“灵魂”的课程才有鲜活的生命。
富有内涵的课堂是一个包容的课堂,是一个有策略的课堂,是一个有思想的课堂。“包容”是老师看待学生的眼光,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贴切的关怀。“策略”是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恰当的学习“支架”,它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让学生“易学、乐学、爱学。”(李克东教授语)而“思想”是学生离开信息技术课堂后仍能留下的感悟。
在“程序设计”这一模块的学习中,当学生基本掌握程序的编写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程序的设计、运行和调试后,我给学生做了一次对比小结:
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我们不期望能够编写非常复杂的程序,但我们希望程序能够正确运行。
为了让程序能够正确运行:语句必须遵循语法,一个符号都不能错。程序必须合乎逻辑,一个步骤也不能少。
学习也是这样: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周密的计划。一个疑问也不能放过,一个环节也不能缺少。
我们享受编程的快乐:在程序中发现错误并且不断改正,使之能够正确运行。
人生也是这样:不回避错误,并不断地改正错误,在错误中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成长。
看了上面这几段文字之后,学生顿时安静了,我认为我小结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对于程序设计的学习,学生的收获已经不仅仅在知识和技能上了,学生走出课堂,忘记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之后仍能留下一些记忆,这样的课堂就是值得回味的课堂,也是余音绕梁的课堂。
郑爱文:教育应当为学生当下、未来的幸福生活负责。您一直倡导“给学生面向21世纪的学习能力比知识的简单传授更为重要”,您是如何把这一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的?
我所在的学校,柳州铁一中学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计算机课程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到2002年就在所有的教室里安装了液晶投影仪和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但多年的实践经验使我们看到,先进设备的使用,如果没有先进理念的引导,将会给教学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正如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博士Jane M. Healy(简·希利)女士所说的,“教室里配置计算机这件事本身并不能改变一些老师的观念和他们的教学水平”,“计算机并不能使教学水平低的老师变成优秀教师”。
我通过培训、教研等活动不断地向老师们传达“教给学生面向21世纪的学习能力,比知识的简单传授更为重要;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比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更为重要”这一理念。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