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24564 浏览:1094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来说,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因此,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一项不容忽视的教育任务,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从目前学生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原因,当今世界对健康的定义以及如何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等几个方面来对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一些浅显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学生;心理品质;健康
引言:
中学时代是学生发展身体素质,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关键时期。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学校体育教学时,总是狭义地认为只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好了,从而忽略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现代人必备的心理品质,开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尤其是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品质,已被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单独提出来,成为摆在我们中学体育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从而也给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内涵,其中尤其应重视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它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教育任务。那么,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供大家参考。
1目前学生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出现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的现象,导致社会和家庭都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容易造成心理疾病。据调查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递增的趋势。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他(她)们在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弱。而人的心理和身体关系十分密切,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从事心理学教学的海南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叶莜雯在分析“马加爵案”时称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家庭、学校重孩子成绩,轻心理品质教育;二是家庭、校园等成长环境灌输给孩子的信息偏颇,导致孩子形成对社会的看法偏执,直接影响其为人处世,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已成为我们体育教师一项不容忽视的教育任务。目前,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正逐步向人性化方向发展,学校教育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就为当今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长期得不到重视而疏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一个有利的时机。为此,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教育”,使学生不仅身体健康,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且拥有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健康。
2当今世界对健康的定义
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最早定义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安宁状态”。最新定义是:“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说,当今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就是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既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也是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本身的需求。
3如何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3.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同时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悉心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和信任。使师生成为朋友,课堂成为乐园,师生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体育运动环境。让学生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乐于接受体育。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广泛性,而学生学习兴趣,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也各有不同,因此这就要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组织好每一次活动,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正当需求;要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情,如鼓励、表扬的话语,肯定、赞许的目光,理解会意的表情等等,教师这些友善的一言一行,都能让学生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使师生关系能和谐健康的发展。而对于那些受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以致缺乏运动信心、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的学生,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可多采用互帮互助的教学法,将运动水平、技能高与运动水平技能差的学生进行分组配对练习,教师多在旁边指导和鼓励,实时提供相应的安全保护,让他们分别感受自己的优缺点,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也能较好的融洽师生间的关系。总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负责、尊重之情,不仅会赢得学生对教师之爱,也为亲密和谐、充满信任真诚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必将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3.2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体育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比如基本体操和球类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协调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表现和团结合作的意识;而中长跑则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它们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充分的保证。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科学合理的选择上课教材,更应同时兼顾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到自己的教育行动中;必须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因人而异地开设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譬如,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等项目的锻炼;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跳高、跨栏等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体育课这个特殊的平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4重视体育游戏,促进人际互动
体育游戏摆脱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单调枯燥,其合作性和竞争性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它能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对同伴的情感,增强交往与合作。比如学生在进行“大鱼网”、“喊数抱团”、“落地开花”等群体游戏时,经常是兴奋异常,在欢笑声中学会观察他人,了解他人,训练自己“察言观色”的人际交往能力;又比如在游戏开始前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相互帮助,形成较好的团体氛围,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进同学间的友情互动。同时,体育游戏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敏捷性、有序性和合理性,对学生意志的独立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体育游戏的运用,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相互竞争和合作中得到良好发展,从而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5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体育课堂教学是进行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进程也包括学生情感上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进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应,通过这些外在表现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不要强求其技术、技能的达标,应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练习目标,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例如我在一次1500米长跑训练课上发现一名女生体质较弱,刚开始跑就用尽全力向前冲,不到三百米就脸色苍白、呼吸困难、腿脚发软停下来了。我让她休息了一段时间再重跑一次,这时她显得信心明显不足,一上跑道就害怕,说什么也不肯再跑了,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帮助她消除胆怯心理。首先,可以和她谈谈心,告诉她体质较弱,1500米坚持不下来是正常的现象,但我们必须要勇于面对,不能躲避困难,否则你就永远战胜不了它。然后针对她的体质,我制定了一套新的训练计划,这节课你只要在多少秒内跑完400米就算过关,但是半个月后你又得在多少秒内跑完800米,一个月后你能按老师的要求跑完1500米,同时我还指派了两名跑1500米成绩较好的同学陪她一起练习。于是这位女同学在体能允许的情况下接受了一个月的训练后顺利达标,在战胜了自己之后,她流下了激动的里泪水。所以,对于那些多次练习后仍不能达标要求而产生失望、胆怯和心灰意冷的情绪、失去继续学习兴趣的学生,体育教师要耐心地教导,不断发现他们的优点,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促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目前,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在校生的比例日渐增大,由于其家庭环境的优越以及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失误,再加上竞争压力的加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导致他们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如自负、自卑、怯懦、偏执、多疑、冷漠、狂妄等等,他们既经不起挫折的打击,也经不起胜利的掌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妥善解决学生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栋梁,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已成为影响二十一世纪中国能否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和需要。所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这一阵地,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优美的示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让他们在学校这个桃李芬芳的家园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论坛》东方出版社,2000.12
董玉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案例与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3]王英军.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J].青少年体育训练,2010.7
[4]刘奇峰.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世界,2010.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