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革新教育一般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31550 浏览:1448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却忽略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笔者在经调查研究以及相关文献查阅基础之上对此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长期以来的应试倾向已使学生形成一种保守心态,习惯于某种固定模式的学习,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单向性积习已成常态。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1、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我们的初中生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很多题目都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在《散步》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一个关于一家三代一起散步的故事;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一个珍爱生命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2、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

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1)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标志,可一期一订,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证切实可行。(2)指导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方法。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3)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适时使用工具书,(4)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5)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用以上方法达到创新阅读并得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3、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获得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教师指疑多,学生质疑少。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讲《小抄写员》时,我让学生大胆质疑,有学生说:“尽管这篇课文的课前提示中说叙利奥的父亲是一个关心、疼爱孩子的人,可是孩子连续为他抄了四个月的签条,他居然没有发现,他怎么会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气氛宽松了,有价值的问题接连提出,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4、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风筝》是一种人性美,《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秒度时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教育理论上曾说到“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有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有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618jyw.com
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 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家务事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1)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