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土亲近乡土文化优化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11361 浏览:462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乡土文化资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发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以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语文能力。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两种做法:一、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指导学生习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新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特点之一便是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对改变“唯教材”、“唯教师”的传统教学具有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句话道出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农村学校常常忽视身边可贵的自然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而热衷于追求城市现代化教育。在平时与农村语文教师的接触中,我也经常听到一些农村教师感叹学校没有先进、丰富的教学设备,感叹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不能在家较好地指导孩子学习等等。这些现状固然无法很快地改变,但其实,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却也有很多独特的优势,而乡土文化资源就是其中最精华的部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同时强调:“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学校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由此可见,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并努力使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异彩。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提出以下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乡土文化资源是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绝佳载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新生命悄然来到后,教师便有了创造的新空间,学生们也有机会走出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
社会实践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乡土文化资源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佳源泉。如果我们能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利用好乡土文化资源,必然会给语文教学锦上添花。比如在我们中泰,就有很多这样的适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乡土文化资源:杀鸡宰鸭、走亲访友的正月,粽叶飘香、龙舟竞速的端午,月朗中天、举家团圆的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佛音缭绕、山高安谧的石盂寺,古迹繁多、古韵悠远的洞霄宫,苦竹遍山、笛声悠扬的铜岭桥……这些地方特色鲜明、令人流连;别墅幽静、绿树林立的桃花源,清泉淙淙、野趣盎然的山谷演义,可以垂钓赏景、拓展锻炼的同家乡村乐园……这些新建的地域充满着山乡之趣、之美……教师如果合理组织开展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放松身心,亲近乡土文化,定会有很大收获。比如,端午时,让学生搜集端午的由来或者一些本地的风俗习惯,然后讲给其他同学听,从而养成探究的习惯,也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可以自己动手做做粽子,讲述粽子的制作过程,然后写下来展示;还可以去看看划龙舟比赛,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在班内交流,锻炼一下转述的能力。这类民族传统节假日放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访老人、搜寻资料、调查访问等。寒暑假时,则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考察活动,可以是本地的一些特色产业:如对制笛作坊进行一些调查,对其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研究,然后写成调查报告。也可以让学生去本地的一些古村落,如“空壳村”进行一些考察,对村落的历史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得到增长知识、增强能力、感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快乐。

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指导学生习作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提倡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虽然农村小学生相对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一些,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但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拥有大自然这一丰富的资源,给予了写作很多创作的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紧扣乡土文化资源,挖掘乡土文化,使学生“有话可说”。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和表现自然和生活的美。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孩子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带着浓浓的家乡情感。青山绿水、花鸟虫鱼、朝阳晚霞、炊烟屋舍……都为他们描写优美的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在习作前带着学生去野外走走,感受一下自然风光,在他们亲身体验下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进行表达的,写出真情实感。或者在习作前布置学生去自然中进行观察和体验,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的点点滴滴用笔记录下来。
其次,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农田、菜园等地的劳作,也可以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进行农业劳动。经过亲身经历后,他们才能将劳动的经过写得更加具体,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得更加丰富,使得习作变得更加饱满。比如:我曾经指导学生写作自己感兴趣的劳动。有位同学在他的《挖笋》中写道:当你看到泥土有裂缝,脚踩时土地松松软软的,便可以用锄头去挖,挖的时候要小心些,下锄的时候轻些,不然会把嫩笋掘断的……他就这样写出了一个农家孩子独特的体验。而这些实践性的经验,也只有亲身尝试过才会知道。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乡村进行调查访问,更为详细深入地了解家乡的人、事、物。让学生们通过这类综合实践活动,感受到家乡的丰富资源和历史文化。比如在我们中泰中心小学,结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月活动让学生调查访问家乡历史文化后,学生一篇篇虽不成熟但却凝聚了他们心血的调查报告、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618jyw.com
走访感受、体会文章等就“新鲜出炉”了:《家乡的古桥》、《中泰古屋调查报告》、《洞霄宫的变迁》……教师还可以将乡土文化资源和很多课文中的习作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比如三年级“风俗活动”习作指导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走访,从老一辈口中了解一些家乡的民俗活动。再如写家乡变化时也可以通过对老人的访问更深地感受到家乡巨大的变化。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和指导学生利用好乡土文化资源,那么学生不仅不会无事可写,还会文思泉涌,笔底指间流出的是鲜活而富有情趣的文字,写作最终会成为一种享受。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乡土文化资源的领域也十分广阔。我们农村小学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更要高度重视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做个有心人,积极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就能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使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好地实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