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析以主体间性视角下探析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32545 浏览:1464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于个人而言,它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动力;对于社会而言,它是社会的共同愿景和精神动力,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显得极为重要。传统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缺失比较严重。而实效性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因此,本文在分析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现状的基础上,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下,探索主体间性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及其在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上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分析

当代青年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生对社会发展态势比较乐观,但也不同程度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混沌、社会责任感缺失、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他们普遍懂得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但是其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间缺乏有效的统

一、在实现理想过程的态度上具有不稳定性。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不断探索,对其实效性也做了深入分析。如潘子彦等对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做了相关调查,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张力架构。吴玉峰提出要把握好交流、融合、投入等三大要素;通过分层教育、奖惩机制、网络教育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等。

二、主体间性视角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主体间性(Inter-subje摘自: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ctivity,又译作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日益凸显的一个概念,是以海德格尔、胡塞尔、马丁·布伯和哈贝马斯等为首的西方哲学家从传统认识论、存在主义、解释学以及交往行为等理论视角提出的。其规定了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间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在主体间性视角下,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以教育者为中心主导的“教育者主体”,即主体性教育模式,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在现实中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造成了教育实效性的缺失。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不平等。主体性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教师)作为主体,始终是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而受教育者(学生)作为客体,则始终处于被动的、被支配的地位。这样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之间缺乏对话、交流、沟通与融合,出现受教育者自身主体的缺失。
2.理论说教与实践脱节。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常常通过报告、演说、宣讲、座谈等方式,无针对性、无目的性地安排教育内容,这些单纯的理论灌输不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
3.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总是在追求一个趋同的统一目标,教育形式单一,忽视个体的心理需求。而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较少研究接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接受程度,导致教育的实效性低下。
4.忽视教师自身的思想状况对教育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情感、意志和行为都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师的思想、意志和品格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困绕,因此他们在言行上的某些不一致也会影响教育的说服力。

三、探索主体间性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在主体间性视角下,理想信念教育中要真正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教育的主体,重视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充分发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主体间性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应具备主体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1.主体性——提倡“理解”式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承认对方的主体性,彼此对教育活动都有自主选择、参与和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的权利,彼此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对方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改变其在传统教育中的那种居高临下形象,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2.平等性——提倡“以人文本”,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机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交往主体,在双向交流中形成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思想场域”。同时,应强调学生对教育形式的态度和对教育的接受程度,更加重视个体的适应性和内在需求;教师要重视自身行为和意志对教育的影响,提高自身的素养修为。
3.互动性——提倡“对话”式理想信念教育。是指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对话。这种对话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使师生各自的主体意识能在多极主体间的交流互动与积极和谐的状态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和提升。
四、结语
主体间性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发展,它不是对传统主体性教育模式的全部否定,而是一种积极的扬弃,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它在本质上体现的仍然是一种全面、真实的主体性。主体间性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理念,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吕绍明.从主体间性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J].丽水学院学报,2011,33(5):116-119.
吴玉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探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2):82-84.
[3]赖玉萍,刘毅,田晓放等.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J].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0(3):80-83.
[4]潘子彦,王磊,郁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4):14-17.
[5]骆平,周巧生.主体间性对研究生思政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4):160-16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