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理由能力网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13828 浏览:578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分析问题 能力 培养 措施
0450-9889(2012)10A-0080-01
绝大多数数学教师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场面:在计算练习或是分析例题时,学生理解、掌握得较好,可是一旦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时,就错得“五花八门”。可见,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是错误的主要原因

低年级小朋友由于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较低。有部分习题所取素材与生活不太贴近,致使小学生对所描述的内容不能理解。另外,低年级小朋友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对如“增加了”与“增加到”等易混淆的词语不能够准确区分,造成对题意的错误判读,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可能误解的词语要适当引导他们讨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准确理解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低年级小朋友,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弱,耐心不足,部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求速的心态,审题时不够仔细。如:一根绳子长26.7米,第一次用去12.5米,第二次用去7.9米,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很多学生看到此题,连题目都没有读完整就直接列:26.7-12.5-7.9,根本没有仔细去分析过所求的问题,盲目地列式,结果,“答非所问”。

二、让学生读懂题意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618jyw.com

是关键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1.从已知条件出发来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能力。如解答上题时,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顺思路:①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②一根绳子长26.7米,第一次用去12.5米,可以求出什么?③知道还剩下多少米,又知道第二次用去7.9米,可以求出什么?④那么,这道题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学生就明白了26.7-12.5-7.9这个算式是求最后剩下的米数。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根绳子长26.7米,第一次用去12.5米,第二次用去7.9米,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求出一共用去的米数。经过这样两种对比教学,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就能更仔细地去分析题目了。
2.从提问出发来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分析应用题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原计划每小时行驶80千米,2.5小时到达,实际每小时多行驶20千米,求实际几小时到达?用逆向思维分析这道题时,可以通过提出下列几个问题来理顺思路:①求甲地到乙地实际用多少小时,要先求什么?(要求出两地的距离和实际速度)②怎样求两地的距离?(计划的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乘计划用的时间)③实际速度又是怎么求的?(用计划每小时行驶80千米加上实际每小时多行驶的20千米)经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列出算式。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算式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这样可以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三、利用线段图辅助教学

在这方面,将抽象的数学文字转化成直观的线段图就是很好的例子。如:甲数是102,乙数是甲数的4倍,乙数比甲数多多少?我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后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有的同学看着线段图知道:可以先求出乙数,再求出甲乙的差;也可以先求出它们相差3份,一份是102,再求3份就是306。这样学生便求出了乙数比甲数多多少了。
总之,在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经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弄清算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编 罗永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