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历史历史典故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32153 浏览:1468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典故,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贯彻三维目标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典故;新课程;历史教学
普通历史高中课程标准指出:在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重视对历史知识理解能力的训练,重视对知识认知方法和观念的培养,以此为最终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观打下基础。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如今的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正如物理学家焦尔所说,教师不再是处于独占讲台的静态格局;不再是单一地向学生送去知识,而是主导学生拿来理论。因而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变成真正的“活孩子”。
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是学生无法适应初中历史作为会考科目在高中作为主课的转变;二是教师无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一言堂”。另外,每周两三节的课时要求教师要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相当困
难。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学生普遍认为历史课就是讲讲历史故事,但是在理想与现实相违背的情况下,学生对历史教学大失所望,对高中历史课程缺乏兴趣,另外也对强烈的记忆要求感到反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可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健全的人格品质,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切实贯彻新课程三维目标的
理念。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学习,我总结了几个比较好的案例:在学习《百家争鸣》这一课时,我在幻灯片中展示了老子在母亲死后不难过的典故:“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看完材料提问学生这一典故说明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主张?因此,学生认真地揣摩老子话中的意思,并且得出答案“无为”“逍遥”。
在学习商鞅变法前。先通过“南门徙木”的历史典故让学生认识到商鞅执法如山、取信于民的品质,为之后学习变法的内容及成功的原因奠定基础。学生也能体会到改革家远见卓识的高贵品质,从而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历史典故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充满好奇,产生探究的,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现行文科类考试,对于高中生来说,最大的难题就是材料题。为了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在上课过程中加上一些教材中没有但跟课本知识又联系比较紧密的材料题,意在考查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促使学生自主阅读,提高自身素养。
当然应用典故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典故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例如,我在介绍新文化运动时,以《青年杂志》的封面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科学家发明了避雷针,作为政治家同杰斐逊一起起草了《独立宣言》。通过富兰克林的典故来说明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这一失败的经历告诉我,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使用课外材料时要反复斟酌,使典故和教材达到完美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方法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正如聂幼犁先生所言:“我们宁愿为它种上虽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相当缺点的,但却是生机勃勃的幼苗;而不是埋下在形式上虽然十分完美,但实质上却是‘旧药新汤’的种子。”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巧妙地运用历史课内外的典故与史料,使每一节历史课都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周传林.读典故 长智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梅汝莉.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M].开明出版社,2003源于:论文范例www.618jyw.com
.
[4]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