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品德思想品德课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27328 浏览:1224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品德课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和实践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多样化的时代。因此,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塑造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本人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构建知识、材料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就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闻片断、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的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象能力。
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浅显,过于浅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不能过难,太难学生就不敢想象。设计理想的题目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的努力,就能摘到果子。同时,设置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同学,兼顾两头,让全体同学都能去思考、去分析,这样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有关“性格的形成”这一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把有关性格的知识原理给学生做一番讲述,而是设计以下问题:⑴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把下列人物分成几组(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著名人物和本班一些同学的名字);⑵我希望有同学列举出两个性格基本相同的人(年代身份等不受限制),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这一愿望吗?⑶请大家说说,在我们的学习中应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这些问题能够使全体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转换和拓展知识,检验和运用知识,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二、转换题型、转变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和解答不再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扩充了信息,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由表及里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逆向思维、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意味着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需要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科学真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辨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阐述某一原理时,允许并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并适时引导。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学生不但获得了真理,同时还锻炼了思维的独特性。例如,教学八年级“终身受益的权利”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我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在肯定同学观点的同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实际,看看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现象。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有的同学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的同学想到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舞厅、录像厅、网吧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能根据课本中已有的信息和语言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展开性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了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四、创设相近或相反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当代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说过:“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悟人。”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近或相反意义出发,根据某个或某类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进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针对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根据新旧知识相近或相异之处,或在同一类事物中求异,学会辨析、分类,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以上是我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些粗浅的实践尝试,并非尽善尽美,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真正能使学生“变得更聪明”。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

3.1.

申继亮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主编:《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作者单位:537121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二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