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运动队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新制度主义大专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22623 浏览:983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20多年的历程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亦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用新制度主义分析的理论基础,探讨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从理念向制度的转型过程,及其成为神话与仪式的正式结构,拥有合法性组织身份的制度安排。得出结论:观念层面:文化共识不足;制度层面:路径依赖严重。并提出相应建议:加强高校竞体内涵共识的文化建设;完善组织结构环境整合的制度建设。以期为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理性;神话;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新制度主义
1007-3612(2012)11-0076-05
Analysis of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Chinese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Institutionali
CHEN Hui1, TONG Rui2
(1. P.E. Dep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Hubei China; 2. School of Educ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Abstract: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China’s colleges he more than 20 years history. Although some achievements he been achieved,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i,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transition of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China’s colleges from concept to system, the mythical and ceremonial formal structure, and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their legitimate identification. It concluded that in the concept perspective, there lacks cultural consensus; in the system perspective, there is serious reliance on the fixed path of development. It is therefore suggested that cultural consensus be constructed in college competitive sports, and organization struct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618jyw.com
ure be perfected so as to provide a new approach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China’s colleges.
Key words: rationality; myth; college and university; high-level sports teams; new institutionali
高校的本质是育人,高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育人的目标展开。高校体育的本质是通过“育体”的过程达成“育人”之目的,显然,此中的“体”与“人”的对象是指在校大学生的全体而非少数个体。我国传统竞技体育管理组织从教育系统中完全剥离,使得体育与教育分属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包括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在内的一切竞技体育事务,都是政府体育部门的专职任务,与教育管理部门“泾渭分明”。中国“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引起政府开始探索“多渠道人才培养途径”。于是,198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20多年的历程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亦出现了一些难以调和的问题。在已有讨论和研究中,尽管就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及对策的调研与分析,产生过大量相关文章,但大多都是从问题的现象切入,仅能“治标”很难“治本”。本文用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视角,对问题的成因进行解析,试图揭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困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期“标本兼治”。
1 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描述
1.1 为谁争光:荣誉之战的困惑 新中国初期,军国民体育思想放大了体育的政治功能,在中国政府的思维与视野中,竞技体育成为体现国体优越性和政府治理政绩、展现国家形象、凝聚人心认同的政治工具。在媒体不断强化竞技体育辉煌与民族复兴强大、金牌数量与国家荣誉尊严之间的“神话”中,作为一项“为国争光”的国家工程,中国采取了“制”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竞技体育荣誉(例如奥运冠军)被编码为类似于神话的形式,体育的“国家荣誉”功能,成为中国民众的普遍主义价值观,亦成为理性制度神话的来源。
然而,现实中我国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国争光”拼不过专业运动员,“为校争光”比不上科研竞争力,它不为争光便没有了清晰的生存目标,谈何发展与坚持。高校体育的更广大受众,对高水平运动队仿佛是荣誉之战的出征毫无兴趣。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既不属于大学主流,又游离于竞技体育主流之外,使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组织者和参与者们的积极性、能动性、主体性和创新精神无可依托。
1.2 钱从何来:教育资源的侵占 在竞技体育的“制”转型探索过程中,大学成为国家的选择。1986年,原国家体委就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提出了“体教结合”的改革发展思路,提倡由高校承担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任务。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7月颁发了《关于试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办法(试行)》,“前一个政策侧重于对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政策规定,后一个侧重于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1]同时确立了首批51所院校为试点单位。至此,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完成了从理念向制度的转型过程,成为了神话与仪式的正式结构,拥有了自己合法性的组织身份。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www.618jyw.com
源于: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合环境结构的过程,必须由高校体育组织作为行动主导,逐渐掌控制度话语权。例如过去存在的高校对部分运动员学生,没有人事权、管理权的“挂靠”学籍现象,正在依靠“比赛受限”的资格审查制度建设,逐渐减少职业运动员占用业余运动员的资源空间,真正体现出高校体育在为业余运动员搭建平台和提供机会。
此外,加强教育系统的体育竞赛和国家竞赛体系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完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618jyw.com
善“建立组织机构、统一入学标准、加强学籍管理、培育大学竞赛市场、弱化体育系统的管理职能”[13]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大力提升高校教练员的水平和素质,尝试与社会结合,打破学校体育教师带队的制度惯例;调整高校竞技体育权力与资金的配置方式,使其符合大学、大学生、大学体育的市场需求等,亦是完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环境整合的重要内容。
中国高校不是不需要高水平运动队,而是不应当指望政府包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制度建设,必须在鼓励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如何在我国现有体育秩序中,将选拔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竞赛机制等各种指令,有效整合进高校体育的正式结构,最终实现“历史依赖性”的适应性演化。
参考文献:
[1] 张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路径选择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34.
[2] 胡剑波,汪珞琪.高校“体教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4):76-79.
[3] 李兵,陈刚.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5):90-93.
[4] 陈希,仇军,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1-4.
[5] 仇军,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4):36-39.
[6] 周雪光,著.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9,74-75.
[7] [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5-67.
[8] [美]W·理查德·斯科特,著.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7-68.
[9] 周文军.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4.
[10] 周光礼.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治学引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36,137.
[11]黄平.我们的时代——现实中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M].北京:编译出版社,2006:95.
[12]孙麒麟.“校体企三结合”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4):65-68.
[13]池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竞赛市场的培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7(10):1297-129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