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高职对高职数学新课导入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13627 浏览:58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处理好这个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论述高职数学教学新课导入中如何关注学生主体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职数学 新课导入 学生主体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在上课伊始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目前职业学校的现状是: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较低,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均较差。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每一位教师都应尊重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处,这是广大教育实践者的共识。对于一堂新课,教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只靠课堂过程中的几个精心设计的“出彩”环节,从课堂的导入环节起就要高度重视。现笔者就如何在高职数学课的导入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谈几点浅见。

一、要重视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时,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导入中提出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唤起学生思考的。
例1.在教学“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师:“在初中我们已经从二次函数角度学过抛物线,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将突破初中的界限从曲线和方程的角度来学习抛物线。”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椭圆和双曲线的相关知识,那么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生:“定义不一样。”
生:“解析式。椭圆是■+■=1,双曲线是■-■=1。”
师:“还有吗?”
生:“椭圆是封闭的,双曲线是开放的。”
师:“这是图像的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第二定义!它们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等于一个常数!”
生:“这个常数是离心率 !”
师:“对啊!这是定性上的,定量上有不同吗?”
生:“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不同,椭圆离心率e的范围是0师:“对了,e既是它们的相同点,又是不同点!”
(打开几何画板)



图1
师:“现在我慢慢拖动,大家认真观察图像(图1)。”
生:“o<e<1时是椭圆,e>1时是双曲线。”
师:“你们有没有观察到e=1时的图像?”
生:“抛物线!”
不断地提问使学生有了认知冲突,便立即产生了解疑除障的强烈,这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智力也到了最佳状态。

二、要重视了解学生学情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种资源。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
由于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这一步要放在课前去做,了解越充分,教学效率就越高。导入是一节新课的前奏。以已有知识做铺垫,教师通过导入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本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技能、预习情况、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等。导入是了解学生比较好的方式。教师在导入环节中的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的积极性等与自己预想的不一样,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流程。
例2.在教学“对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如下导入方式导入。
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取5次,还有多长?
(2)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
分析:(1)为同学们熟悉的指数函数的模型,易得(■)5=■。
(2)可设取x次,则有(■)x=0.125抽象出:(■)x=0.125?圯x=?
2.2002年我国GDP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GDP是2002年的2倍?
分析:设经过x年,则有(1+8%)x=2抽象出:(1+8%)x=2?圯x=?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这两个例子都出现指数是未知数x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x,激发了其对对数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生活及科研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此引入对数的概念是必要的。
总之,教师对学生学情了解得越多,教学的方向就越明确,方法手段也就越多;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就能积极地配合教师主动去思考、去学习。

三、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将这种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与数学阅读的能力与习惯,教师对一些简单的内容,可以事先布置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学,课上则从检查学生自学阅读的情况开始导入新课。
例3.在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故事1。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子”。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教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2+3+…+100=?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1+100)+(2+99)+……+(50+51)=101×50=5050。高斯的算法蕴涵着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规律性。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索发现这种数列的内在规律。学生对高斯的算法很熟悉,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只处于浅显阶段。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教师应介绍故事2。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该图案由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能推算出这个图案一共用了多少颗宝石吗?

图2图3
教师可设计以下三道由易到难的问题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问题

1.图2中第1层到第5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问题

2.求图2中从第1层到第n层(1<n<100,n∈N*)共有多少颗宝石?

问题

3.在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ɑn}中,定义前n项和

Sn=ɑ1+ɑ2+…+ɑn,如何求Sn?
评析:以故事引课的方式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热情。以问题为纽带,教师通过三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由特殊(自然数的前51项和)到一般(自然数的前几项和),再到一类(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得出结果。
教师在章节导入中必须重视学法指导,应有针对性地提醒学生每章节的学习将主要用到哪些方法,以让学生首先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对一些重难点部分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强调指出。“会学数学”比“学会数学”更重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数学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以及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的导入能否吸引学生将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重视了解学生的学情、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引导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张奠宙,王振辉.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谈“火热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吕亚妮.中学数学教学的导入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07(8).(责编 高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