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效高效课堂实际操作中反思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5739 浏览:190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效课堂的实施已有时日,但就笔者所在区域整体而言效果并不明显,高效课堂的潜质并未得到最大发掘。笔者从实际教学中发幽探微,在认同大环境对高效课堂理解的前提下,从具体出发,分析制约高效课堂效果的因素,既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因素,同时质疑一直甚嚣尘上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说法,最后提出不搞片面评判不急功近利的态度。
【关键词】高效;制约;思想开放;认知程度;无损发展;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H319
“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语文课堂与此初衷相违背,学生被课堂所抛出,纯粹填鸭式的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虽能一时提高升学率,却以损害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无损发展”成为口号,因此高效课堂应运而生。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课堂高效的问题,研究及论述颇多。但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这可以援引经济学中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观照,高效课堂类似于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绝非过去那种传统的落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即要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所以,高效课堂源于有效课堂,基于有效课堂,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有高有低、有正有负。教学的成果是“人的发展”而非工业产品,教学效率的量化或许永远是一种奢望。提出“教学效率”的概念,不是为了“计算”,只是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提供比较正确的导向,理想的方向。当时间被用到极限时,教学必然从有效走向高效。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达成高效的结果,往往又受到诸多具体因素的制约,这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618jyw.com
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难题。笔者几年来一直从教于高三年级语文,针对这个特殊的学段,高效课堂的实施又有其具体又特别的表象。
高三的学生一直都专注于自己埋头苦干,在表现自我这方面做得比低年级学生“内敛”一点,因而高三教师的高效并不明显。但这是否就是高三年级不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理由?笔者认为,高效课堂能否开展,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与教师是否专注于课堂,是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有关。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有几点个人体会如下:
1、先求形式上的“动”。如果课堂仍然是教师一言堂,仍然是填鸭式,在形式上就不具备高效课堂的特征,何谈实质?所以需要教师重新构建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唤醒精神,弘扬与彰显独特的主体性。
2、在实质上追求高效。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甚至连一个问题、一个引导都应预先构思好,不同层次与能力的学生回答怎样难度的问题,也都了然于胸。实施课堂过程中应使用激励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让学生
放开手脚,大胆质疑;教师要掌握充分的材料,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
3、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语文课堂不能仅仅专职于知识的教学,应有更广更深的拓展。通过发掘教材导学案中可以引申的地方,联系生活与社会,努力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举尤为重要。试想,当学生一旦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又何谈在课堂上积极配合?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如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快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
高效课堂的实施势在必行,每个教师都应该从中受益,而不是受累。之所以在起始阶段都感到无所适从,主要是个人认识问题与参与热情问题。
除此,高效课堂能否真正实现高效的最初目的,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教育的思想开放程度与学生的认知程度。
教者的思想开放程度决定了课堂的面貌。结合本人从教高三语文课堂而言,如在实施的文言文二轮复习的过程中,往往在主体教学内容阶段包含两个活动过程。具一为解决预习内容,往往是一篇文言体阅读;其二为课堂现场训练提升,往往仍然是一篇文言文整体阅读。在处理这两个活动过程上,各人尽显不同,每个教师的选择也是多样的。大多时候,我们是采取同一形式,无非是学生解答、板书,同时其他学生纠正赋分,然后教师更正补充知识要点等。如此而言,两个活动过程实为一个过程,仅仅是简单的量变,教学手法固循守旧,循规蹈矩,这无疑是教师思想不够解放,思路不够大胆所致,整个课堂缺少创新,长此以往,师生都会产生倦怠感。其实,在组织第二活动过程时完全可以大胆一点,二轮复习重在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得分意识,所以坚决不能成为一轮复习的翻版。个人设想可以让学生可以不看文章,直接进入题目的解答阶段。当然这里所说的不看文章并非真的完全不看主体,而是根据题目有选择性地解读文本。这种构想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文言文的特性决定的,我们很难要求学生在完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再做题,即使给其十分充分的时间也无济于事,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中开始答题的。其二,高考是有时间限制的,给不了学生那么多时间去全面理解文章的每一句话。因而,训练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得分是高三教师二轮复习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三,据经验而言,很多时候解题并不需要全面读懂文本。所以,在文言文二轮复习中,课堂上完成第二篇文言阅读时,根本没有必要依照传统的教学过程来实施,这一构想绝不是为了节约一点可怜的复习时间,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如何最高得分的能力。其实,考试过程中是需要“投机取巧”的,这算是一种。当然,这种构想的实施需要教者的大胆与魅力,更需要课前认真的分析文本与题目是否适合如此操作。总之,教者的创新程度决定了课堂的高效程度。另外,高效课堂能否达到实质上的高效,学生的认知程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笔者比较反对那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官僚主义说法与姿态。这种观点带给了老师巨大压力,还片面夸大老师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不值得推崇。众所周知,教育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3个层面。教师只是施教方之一,没教好的责任岂可全由教师承担?如若从受教方来分析,责任就更落不到教师头上。因为学生能力有差别,智商有高低,这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的、能动的生成、构建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为任何知识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学习除了需要勤奋刻苦之外,还是件需要天赋的技术活。之所以有“朽木不可雕也”之说,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化腐朽为神奇,不然的话,孔夫子弟子三千,何以贤人仅七十二人而已?所以,这种观点可以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但不应是衡量教育的尺度;同时也期盼社会和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多一些宽容,少搞点形式主义,不要让这句话成为苛责教师的武器。
鉴于学情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实话而言,学生的认知储备、文学素养、表情达意的能力等等都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课堂的面貌。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样“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的时代背景下,配合尤为重要。几年来,笔者一直从教农村普通高中高三年级,学生的知识面、文化积累与星级学校的优秀学生悬殊令人无法想象。当高三文科学生对“焚书坑儒”这样的历史事件茫然无知,当高三文科学生对《资治通鉴》这样的史书闻所未闻,当高三文科生对“涣然冰释”这样的成语云里雾里,请问,你如何来高效组源于:本科论文www.618jyw.com
织课堂?这些都是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事实。所以,在评价一个课堂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分析,尤其要认识到互动配合在这一种课堂模式中的作用。教师提倡“因材施教”,对于高校课堂的评价机制也应该“因生而异”“因校而异”,绝不能用一个标准来验收所有的课堂。当然,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决不能成为高效课堂路上的绊脚石。正是有了这些问题的存在,高效课堂的探究也才更具有挑战性、趣味性与成就感。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效课堂的实施无疑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文关怀。剑锋所指,无非是为了学生的无损发展。只是,因为教师个体、学生个体的不同,学校人文环境的差异,高效课堂的探究之路也绝非朝夕之事,不搞片面评判,不急功近利,不作秀才是务实之举。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陶行知教育全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3]《教育的智慧》林崇德开明出版社
[4]《教育的视界》肖川岳麓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