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一课人文精神:历史教学亟需弥补一课封面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7409 浏览:240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概念
提到“人文”,人们首先会想到14~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提出人文的概念都要远远早于文艺复兴。在中国最早提出“人文”一词是在《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果说“天文”是指自然科学,“人文”则属于社会科学,“化成天下”就是“教化天下”。中国古代的人文教化一方面是强调内心修炼,使人成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则是强调掌握礼乐仪文、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或技能。而在西方,古希腊的人文观则是指修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判断力等理想的人性。目前,学术界一般把人文素养界定于两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基础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依靠这些社会学科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自由、自觉批判及超越精神,对人生意义与价值判断的思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包括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和追求,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期盼,对生死、幸福、信仰、生存意义和社会终极价值取向问题的反思。它是以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相结合为原则,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范式,它对人的生存发展起着定向或定位的作用。人文知识性的东西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层次上,才能彰显其应有的价值。
二、探寻
其实,中国古代文化并不缺乏人文精神。儒家的“仁者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社会人际关系,“民贵君轻”主张施行仁政,“君在德民”反对苛政,反对虐民,“制天命而用之”意为掌握自然规律而造福人类;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主张爱一切人,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任人唯贤;道家的“法乎自然”,反对“窃国者侯,窃钩者诛”的不平等现象;法家的“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哪一样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到了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将西方启蒙思想作为“批判的武器”拿来用,形成了近代思想解放的三次潮流:维新派以开国会、定宪法、君主立宪进行改良;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宣传革命的思想;激进的主义者高举科学的旗帜进行大张旗鼓的张扬,由于民族资本主义本身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厚土壤,人文精神始终未能得到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以“武器的批判”对不合理的旧制度进行改造,但由于它所批判的正是依赖人文主义起家的资产阶级思想,阶级斗争的冰冷学说在很大程度上遮掩了人文主义的脉脉温情,人文精神作为小资产阶级情调而被长期疏远,从而导致中国近现代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呼唤
时代呼唤人文精神,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呼唤人文精神。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对加强人文教育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将“人文与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将“人文与社会”作为一个学习领域,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界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
四、对策
那么,历史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呢?现就笔者的体会谈一点粗浅认识。

1.转变教师观念,增强人文教育的意识

现代的教学已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一种良性互动,教师不仅仅是教书,使学生成才,更重要的是育人,使学生成为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紧紧抓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要素。情感,不仅是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将以上要素有机地渗透到历史课程的内容中去,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其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深挖历史教材,挖掘其涵盖的人文因素

历史学科本身包含了许多鲜活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包含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也包含了许多音乐、绘画、服饰、建筑等人文学科的内容,这些都值得我们加以整理挖掘。新课程标准除了将历史分为必修的三个模块以外,为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促进个性发展,还提供了六个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有的可以使学生更全面正确地理解各种文明文化,认识历史,陶冶情操,认识人类智慧力量的伟大,产生对人类文明的敬重感,体验生活的丰富与美好,树立宽大包容的情怀;有的可以使学生在人类进步与人类鲜血的鲜明对比中,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产生珍惜生命、不屈抗争的情怀和气节,产生对人类生命应有的敬畏感;有的可以使学生从人类文化遗产中汲取优秀的文化成果,获取丰富的精神价值,增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人文素养,培养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等。

3.立足历史学科,辐射相关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文理相通,文理互补,文理相长”的教学思想,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解历史知识的地理因素、政治因素,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素材,突破历史知识的思维定式,让历史知识鲜活起来。如笔者在讲述中国古代史西周部分时,为克服教材中沉闷呆板的叙述,就大量引用《诗经》的相关素材,用“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来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用“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来体验奴隶制度下的压迫剥削;用“硕鼠硕鼠,无食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我黍”来认识奴隶的反抗斗争;用“逝将去汝,适彼乐土”来讲述西周的分封制度;用“王与兴师,修我戈矛”来感受当时的讨伐战争;用“氓之嗤嗤,抱布贸丝”遥想当时商业的繁荣。直到下课,一些学生还在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体味西周的爱情生活和民俗风情。这对于学生全面了解西周社会风貌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学生中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定会完成人文精神的回归,实现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接轨。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