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改课改,要求教师转换观念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6144 浏览:209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95-3089(2012)12-0107-01
传统观念上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园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些规范、要求教师的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学生的差异性,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传递单一的内容,把“教”与“学”变成了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面对新课标新的要求,旧的那一套做法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而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善于研究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新课标下的我们教师该做的是: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师的观念转换,势在必行。
1由“教师讲,学生听”到“学生讲,教师听”
传统的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教师一人表演整个课堂,结果课堂死气沉沉。其实我们教师都明白,能够完整地把老师整堂课听完的只是少数人,更不用说完全掌握了。新课标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去思考,去提问,去讲述,教师倾听学生交流和叙说。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很有益处。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本人本主义、生本思想,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健康成长。教师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要及时的表扬。
比如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计》时,我没有按教参的提示那样来评价蒋干这个人物形象,而是让学生自己评价,结果听到了不少教参上没有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蒋干是个自信的人,敢于冒着风险只身渡江做说客,置自身生死于度外,值得赞扬;有学生认为蒋干注重友情,政治斗争也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从丰富多彩的答案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展现。
2由“教师主演”到“学生主体”
以往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主演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学生成为为一种接受知识的容器,是学习的机器。学生的灵性、主动性被一天天地抹杀了。新课标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决非容器、机器。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教学问题都必须“以人为本”,体现备课内容的人文性。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需要教师设计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一种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景,让学生习惯并热衷参与。可以是分组后集中,组与组评论发言竞赛、观点争论等。引导学生主动认知、质疑问难,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过程,让每位小组成员都乐于发言,乐于思考,并把自己看成是小组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这样的氛围才是有益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获得研究的积极体验,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形成迁移知识和能力的本领,为学生往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如在教学《石钟山记》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唐宋这么多的文人骚客,他们中间不凡求真务实者,为什么单单苏轼才真正亲自于黑夜去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白天不是也可以达到目的吗?难道那些渔工水师真像苏轼所言“虽知而不能言”吗?……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此时,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由“苛刻要求”到“和谐”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如果每天都处在“书山题海”里,每天面临课业的压力,他们的思想就会受到压抑,每天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科要求和任务,怎么谈得上学习的兴趣和创新呢?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话就是法律,就是真理,不允许学生有半点的越轨行为。新课标要求,教学中要有气氛,允许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自由发挥。如果教师对学生过分苛求,甚至吹毛求疵,一点错误都不能犯,学生的探索精神就会受打击。和宽容对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也是个很重要的条件。建立一个接纳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要把学生看作是人,是个有潜能的人,是个不断进步的人,要尊重他们,不要让他们生活在“诚惶诚恐”的氛围里。只有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老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压力转变为动力,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放下尊长的地位,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
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教学和生活中的错误和过失。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只要出现了不足之处,应该勇于面临学生,做出合理说明,放下师道尊严。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开展。
4由“学生苦学”到“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推动学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该科的兴趣程度。我们教师都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每个学科的课代表往往该科成绩很好。原因无非该生重视某科的学习,对该科学习兴趣相对浓厚。兴趣产生了,自然动力产生了,成绩提高是预料中的事。
传统教学中,学生一味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完全是被动地苦学,毫无乐趣可言,成绩不能提升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新课标下,我们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激发兴趣的教学手段,变“学生苦学”为“学生乐学”。
4.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导入新颖别致,能让学生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方法,可以运用故事、诗词、名言警句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进行导入;也可以运用设置悬念、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导入。
如教《失街亭》一文时,可以由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三国鼎立、群雄并争的氛围之中,这样便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
4.2分角色朗读激发兴趣。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对交谈、演讲、辩论等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朗读的方法很多,可以分领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男女生轮读、分角色读、接力读等。用恰当朗读的方法能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情趣。
如教《药》时,第三节茶客谈药,可以让各组选派代表进行分角色朗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揣摩各自人物的不同性格,读出个性化的语气和腔调来。同学们都踊跃参与,读得投入,读得有韵有味,读时他们不仅能揣摩人物的语气,而且能把握人物的心理,从而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了理解人物的性格,领悟文章的主旨。
4.3开展课堂对话。老师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或者围绕某一个话题让学生开辩论会。甚至可以搞小品表演、复述课文等。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对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变换教法,只要方法得当,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
4.4借助多媒体,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上课时如果使用了投影机,录音机,录像机等电教媒体,学生会精神倍增,劲头十足,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如果这时教师能抓住学生想知道教师将给他们展示什么样的电教情境的迫切心理,不失时机地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或创设情景等,就会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