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浅谈初中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选题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6739 浏览:229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618jyw.com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需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验教学,开展课外活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关键词】新型的教学模式,道德教育,环保教育,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统教和学生被动的学的陈旧方式,要由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转变。然而如何使化学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为此,我通过学习他人经验以及几年来的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就本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谈一些体会。

1.积极推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案”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生的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三个阶段,因此设计导学案时就要考虑每个阶段让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面设计导学案: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学习过程、课堂小结、反馈练习、课后提高练习。
1.1 课前预习指导。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例如我在设计《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导学案时,课前预习指导中设计了这样练习:
(1)地球水资源丰富是因为________;水资源宝贵是因为________。
(2)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一方面________,另一方面________。
(3)因此,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________,另一方面要________。
(4)节约用水,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________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5)水污染的形成:
(6)水污染的危害:
(7)水污染的防治:
有了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课前的预习就有了方向。
1.2 课堂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达成课堂目标。如我在设计《常见的碱》这一课题的“导学案”时,其中有一个知识点: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教材中没有探究实验,但该知识点非常重要,是历年来中考考查的热点,并且考查方向侧重于知识的应用。于是本人在导学案中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2)怎样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3)回忆第六单元课题3中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把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1.3 课堂小结。能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4 反馈练习和课后提高练习。设计要有层次。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涉及本课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既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又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
“导学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自学,是一种紧张有序的求知过程。使用学案后,学生的审题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能普遍提高,对新信息的接受及迁移运用灵活性增强。“导学案”已不单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涵盖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各种教学要素的一种教学指导,可以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在初中课本做了初步和系统地学习。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对于大气污染中的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结合1942年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等。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有毒性气体(如SO2、CO等)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才能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3.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1 通过对化学史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3.2 化学实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课堂。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操作美,实验装置的和谐美和实验现象美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例如,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使学生惊奇万分;将铁丝伸入硫酸亚铜溶液中,生成美丽多姿的铜树,令学生感叹不已,经常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美,就会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3.3 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语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说明如何处理尾气、防止污染,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知识中达到教育效果。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是基础。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开展课外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参考文献
[1] 学科网的:课堂教学中“导学案”导学使用的做法和困惑.
[2] 学科网的: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 学科网的:化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4] 学科网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