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过程中儿童性格形成过程中家庭因素及启迪结论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27917 浏览:1236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并且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性的结合。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等,其中家庭因素在性格形成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家庭因素的三个方面: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方式,来探讨儿童性格形成过程中家庭因素所起的作用及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性格;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
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并且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性的结合。可以说,性格既是指那些表现在人对事物的一贯态度上的特征,也指那些表现在恒常的行为方式上的特征。人的性格并不是天生的,它是通过一定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和本人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孩子自出生,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家庭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儿童期是孩子最易接受影响,性格形成最迅速的阶段。可见,家庭因素在儿童性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儿童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家庭因素分析

家庭因素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方式等等。

(一)家庭环境与儿童性格形成的关系

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是家庭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在与周围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的接触中形成和发展的。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的物质环境,家庭的精神环境和家庭的氛围三个方面。

1.家庭的物质环境与儿童性格的形成

家庭的物质环境包括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收入状况、环境布置以及家庭为儿童生活、游戏所提供的物质资料等。
首先,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的收入状况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一般,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收入稳定的家庭中,父母会对儿童投入更多的关注,父母的生活态度也会比较积极乐观,这样的环境能促使儿童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开朗合群的性格。相对的,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收入不稳定的家庭中,父母往往由于生活的压力,生活态度受到影响,这样的环境容易让儿童感觉到不安全,形成孤僻、不开朗的性格,甚至消极的生活态度。
其次,家庭的家居布置、卫生状况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家居整洁、布局大方、家具颜色搭配合理,儿童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就会感觉舒适,在养成其良好的审美观、卫生习惯方面是有一定积极的作用;而脏乱、布局不合理、颜色怪异的家居环境在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卫生习惯方面则起着相反的作用。
再次,各种各样的游戏在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长知识,提高观察、记忆、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勇敢、坚毅、合作、关心集体等优良的个性品质方面起着很大作用。

2.家庭的精神环境与儿童性格的形成

家庭的精神环境包括着广泛的内容,它的内容包涵有: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观、道德品质、信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娱乐方式;还应包括家庭之外小范围内的邻居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资源,也是儿童优良性格形成的重要资源。儿童起码的生活规范和习惯是从家庭中学到的,他们的行为始于模仿,家庭成员是他们赖以模仿的对象,成员的道德素质、政治观点、文化修养、语言行为习惯、休闲娱乐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儿童。积极、健康、文明的家庭精神环境在儿童人生观、志向、兴趣、学习习惯、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养成起着积极的影响。

3.家庭氛围与儿童性格的形成

家庭氛围主要是指在家庭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氛围,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紧张、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618jyw.com
矛盾、不融洽的家庭氛围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着消极的影响;而、平等、和谐、 融洽的家庭氛围在儿童性格的形成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般地, 多数人认为只有父母认认真真地教儿童什么是什么的时候,儿童才是在学习,而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好模仿的本性决定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在家庭环境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影响,他们去模仿、学习,慢慢地形成着他们各具特色的性格。因此,认识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营造一个利于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是每一个父母应该努力做好的事。

(二)家庭结构与儿童性格的关系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组成的类型以及各成员相互间的关系。家庭结构不同,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生活的管理就不同,而这些进而对儿童的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层次是复杂的,以下主要从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1.单亲家庭

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性。父母良好的婚姻状况可使家庭气氛温馨,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而单亲家庭子女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
目前,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环境,而环境即客观现实,是孩子的生活和社会条件,在儿童的性格行为发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 单亲家庭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离婚后的单亲家庭无法满足儿童的某些需要,如尊重需要、物质需要等等,因而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育,进而影响了儿童的性格行为。由于缺乏沟通、理解,儿童易形成懦弱孤僻的性格。
目前我国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比较严重,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父母的离异对子女性格的影响也相当严重。离异家庭的儿童,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实际感受、情感体验比较特殊,其性格特征也比较容易异常,主要表现为性格粗野内向怪异和性格软弱两个方面。有调查发现离异家庭的儿童性格粗野的占21.22%,其主要表现是行为放荡,自制力弱,情绪变化剧烈,遇事不思后果,动则与人争吵殴打,经常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有的则表现为行为退缩,沉默寡言,不爱社交,反应迟钝,他们的感情比较冷淡,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自己则比较孤独,整天闷闷不乐,从不肯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的儿童因父母离婚后,既畏惧被别人瞧不起,又有了所谓看破红尘的思想,因此情绪变化大,有时自卑感特别强,有时又佯装乐观,傲视一切,令人捉摸不透,时常表现为固执、抑郁、精神颓废、萎靡不振等;还有的儿童总是被动的服从别人的愿望,缺乏信心和主动精神,精力不足,易疲劳,凡事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等。(2) 造成单亲家庭儿童不良性格的成因
对于处于单亲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具有明显的抑郁、焦虑、脱离现实等性格特点,这与儿童从小就处于一种单亲家庭环境,缺少交流,得不到必要的父母双方的情感安慰和支持,即缺少适宜的成长教育环境,其个性无法得到充分发展有关。
总而言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影响极大,家长的行为对孩子个性形成和行为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离异或丧偶,使健在一方对家庭生活悲观失望,心灰意冷,对待孩子有的要么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孩子从小失去父母的爱和家庭温暖,有的要么把自己全部的爱心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发展。因此,与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父亲或母亲,应该尽量忘却婚姻带来的痛苦,控制消极情绪,和孩子一起坚强地面对生活,抚平孩子心理创伤。

2.独生子女家庭

当前独生子女已成为现代家庭的一大特色,独生子女的父母,面对唯一的孩子和竞争激烈的社会,很难预料他们的“独苗”成人之后将担任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以及对父母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由于在家庭教育上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直接效仿,因此在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现实的时候,父母缺乏必要的准备和正确的认识。尽管对养育子女倾注了很大热情,抱有很高期望,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出现严重的弊端,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表现的极其突出。
 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1)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性格的影响
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娇惯放任型,二是专制严厉型,三是平等型。由于传统和现实的原因,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属于第一和第二种类型,少有采用第三种类型的。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品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同的心理导向作用。
其一是娇惯放任型的儿童性格表现
由于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的文化传统,更由于是独生子女,不少家庭采用娇惯放任教育方式。娇惯放任型教育方式最典型的表现,是“6+1综合症”。所谓“6+1综合症”,就是两家三代的六个长辈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围着孩子转,对孩子的关爱呵护到了“捧在手里怕摔坏了,含在嘴里又怕化了”的程度,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的要求,无论如何都要尽量满足。孩子从小到大,在家里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由此培养出一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皇帝”。
其二是专制严厉型的儿童性格表现
与娇惯放任型教育方式相辅相成的是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少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采用的是娇惯放任型教育方式,但对子女的学习要求方面则多采用专制严厉型教育方式。作父母的对子女的学业往往期望值过高,要求甚严,不切实际,方法简单甚至粗暴专断。在生活上把子女当作皇帝,在学习上父母则是家长,父母的话就是“圣旨”,不得有丝毫违抗,稍不如意便严加呵斥甚而打骂。孩子由小皇帝变成百依百顺的奴仆。
专制严厉型教育方式,使孩子过早地泯灭了童心、童趣,失去了童年的天真与欢乐,过早地变得少年老成。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日渐形成顺从,缺乏自信,压抑,说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等等心理特征。
(2)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健康教育对策
性格是决定个性的核心品质,在某种程度上是以道德观点来评价的,有肯定与否定的区分,如勤奋与懒惰、慷慨与吝啬、谦虚与骄傲、独立与顺从、坚强与懦弱等等。所以,教育孩子学会好好做人,首先是从培养和教育孩子养成健全的性格,进而才能顺理成章的上升到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倾向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因此父母要采取健康的教育对策,其教育对策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父母要注意“言传”方法得当。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最初根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性格发展的趋向、优劣具有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很多父母对孩子性格的教育培养方面往往存在重言传而轻身教的误区。言传的作用并不是不重要,问题在于言传不得其法,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弊端。其一,是以空洞的道德说教作为言传的主要手段,而忽视了孩子心智发展和理解力的局限性,因而事倍功半;其二,言传缺少针对性和即时性,对于孩子平常言行中反映出来的性格正误优劣的苗头视而不见,不能及时地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不能及时地进行赞扬或矫正。所以,言传要力戒空洞说教,要多和孩子接触,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善于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发现孩子性格正误优劣的苗头,并随时地给予评价、赞扬或者矫正。

二、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与“言传”相比,父母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全方位的,诸如父母对亲朋好友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以及如何与他人交往,对成功与挫折的反映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此类影响是终身的。

3.留守儿童家庭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
(1) 留守儿童家庭对儿童性格的不良影响
父母均外出时,且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家庭,基本上采用隔代抚养监护。这一监护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由于监护与被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引导。
二是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起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了。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2) 解决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的基本出路
针对以上情况,现阶段具体而言,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出路:
第一,家长要重视选择监护人,双方家长都在外的一定要安排在孩子心目中有影响力有威信的亲属作为监护人,以便在父母不在时让孩子感受到是有人在管着他、关心着他。尽量不要全权交给上一辈,一放了之,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二,家长要加强与学校联系,特别是与班主任的联系。在信息化的现代,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是十分便捷的,把了解的各种情况及时的反馈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家长虽不在身边,但是时刻有老师在关心着他。同时,也告诉他,父母是知道他的各方面的表现,在行为上给一定的压力,增加自身的约束力。
第三,家长还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临时监护人也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工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庞大的群体,打工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教育中的难点之一。

(三)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性格的关系

在影响儿童性格的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适当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反之对形成良好性格却起到阻碍作用。所谓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表现出父母在儿童形成过程中充当的角色。

1.家庭教养方式与性格的关系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家庭因素之一,在性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以下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主要从家庭教养观念、教养行为、教养方式的类型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与儿童性格的关系。
(1) 教养观念
家庭的教养观念是指家长或父母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它直接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期望以及对儿童教育的目标、途径、策略、方式及行为,进而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养观念容易使孩子表现出社会需要的心理,如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意志坚强、独立、合群、自信,容易使孩子形成积极的、热诚的、友善的性格;不良的教养观念容易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意志薄弱、交往困难,容易形成骄横、任性、执拗、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
(2) 教养行为
最早从行为维度入手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性格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 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来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西蒙兹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表现出社会需要的心理,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且有逆反心理。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依赖性强;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
因此,众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父母对儿童的情感、父母对儿童具体的控制形式与儿童性格行为的关系。如霍夫曼、劳顿、韦克斯勒等研究发现,温暖对儿童的性格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再如,霍夫曼又研究了惩罚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3) 教养方式类型
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化、模型化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的研究。她认为儿童教养方式有两个主要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向儿童提出要求。一些父母为孩子设定了高标准并极力要求他们达到这些标准,另一些父母却要求很低,并不怎么去影响孩子的行为;第二个维度是对孩子的责任。一些父母接纳孩子并对孩子负责,经常与孩子进行开放式的讨论,互相接受彼此的观点。两个维度的组合产生了如下四种儿童教养方式:
其一,权威型教养方式。父母为了孩子向成熟方向的发展,向他们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并要求他们遵守。他们对孩子表现出热忱和爱心,耐心倾听孩子的观点,鼓励孩子参与家庭的决策。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是成熟的、独立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有足够的自控力来抑制自己的破坏性行为。
其二,专制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也提出要求,但他们非常看重孩子对他们的遵从,以致在孩子不愿服从时就不对他们的行为承担责任,甚至无条件地拒绝对他们的责任。很少和孩子互相谦让,而希望让孩子毫无保留地接受父母所谓正确的管教。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存在焦虑、退缩和抑郁的特征。男孩遇到挑战会变得极其愤怒,而女孩依赖性强,缺乏探索精神,面对挑战采取回避的态度。
其三,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父母不对儿童提出要求和进行管教,允许儿童在还没有能力决策时就做出自己的决定。这样长大的儿童非常不成熟,当要求他们处理与他们当前的期望相冲突的事件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表现出反叛行为。他们还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过分地依赖成人。
其四,漠不关心型教养方式。父母在满足了儿童最低的衣食要求之外,就不再尽心尽责。他们很少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能适时指导孩子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使得孩子较缺乏自制力。

2.家庭教养方式的改善举措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有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教养方式的科学和改善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在家庭教养活动中,父母应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其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儿童的主要教育者,应该依据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特点,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其二,尽量建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即父母对孩子应该有威望但并不专断,允许儿童在相当宽的限度内独立自由地活动,但是也不放纵,超出了儿童能力的范围则应明确地对孩子加以限制。其三,倾听孩子的观点,将要求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加以解释,尽量避免强迫和模糊不清的要求,避免只靠权力做决定。让孩子在家庭的决策中起一定的作用;让儿童注意他的行动对他人造成的后果,以及对他与别人关系的影响;让儿童体会自我控制的意义。
其四,促进儿童价值系统的发展。如让儿童学会积极地看待自己,把自己看做能影响周围人和事物的有价值、有能力的人。
总而言之,在我国开展儿童性格和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能了解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父母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促进儿童的性格发展。
二、启示
在儿童性格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结构因素和家庭教养方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正如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行为要自慎,要严于律已。凡是要孩子做到的,或向孩子灌输某种思想,父母自己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孩子良好性格的教育和培养,决非一蹴而就。家长必须首先加强自我教育,并根据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持之以恒,才能促使儿童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刘志军,陈会昌,王艳.初中生的家庭环境与乐观主义、悲观主义关系及分析[J]. 湘潭: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2).
傅安球.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第3 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王玉凤等.北京市城区2432名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3).
[4]陈会昌.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
[5]杨丽珠.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2.
[7]杨博文.呼唤心灵教育[J]. 哈尔滨:家教生活指南. 2004(10)
[8]肖中波.家庭教育方式及其重要性[J]. 北京:当代经理人. 2006(7)
[9]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 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2006(6)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618jyw.com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