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革新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4580 浏览:150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高等教育创新处于创新理论的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层面。在相当于技术创新的教学层面,创新工作是通过科学研究活动,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综合素质更高、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资源的活动。在相当于机制创新的教育管理层面,创新工作是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增加新的学科,更新教学模式,完善管理体系,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高等教育创新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委托创新,引进创新四种战略类型。它的主要创新模式是外需内推的交互式模式。高校教育创新的重点应该是:德育教育的优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概念;类型;模式;重点

一、 高等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的实现,时间和空间对人类社会联系的制约日益减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国家的生存发展日益取决于于国家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虽然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全方位的竞争,但根本竞争是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而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
高等院校是国家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的供应基地。人才资源是社会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能力的主体,知识资源是社会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能力的养料和土壤。因而,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对国家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不断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就成为高等教育始终面临的首要问题。
和经济领域一样,各国教育也是在相互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准和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占优势。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这是我国高校教育进步的唯一途径。

二、 高等教育创新的概念

人类的创新,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做的最多的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分为狭义技术创新和广义技术创新:狭义技术创新一般是指发明的首次应用,或者说是一个新产品、新工艺从设想到市场的完整过程。它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广义技术创新主要是赋予现有资源创造新的财富的能力。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的主要活动范围是企业和科研机构。
对全社会而言,创新分为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三个层面。技术创新对应企业、科研机构, 创新成果是新产品、新工艺、新发明。机制创新对应一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创新成果是新的工作模式。制度创新对应的是更大的社会宏观层面,创新成果是政策法规、法律体系和社会制度。
那么,高等教育创新的概念是什么呢?笔者以为高等教育创新处于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层面,其创新成果是教学效果的优化。也应该分为狭义和广义教育创新两种。狭义教育创新主要在教学层面,是通过科学研究活动,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综合素质更高、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资源的活动。
广义教育创新主要在教育管理层面。是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增加新的学科,更新教学模式,完善管理体系,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
对于高等教育创新而言,狭义和广义并不是截然分离的,狭义教育创新是广义教育创新的一个子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一定函数关系。
高等教育创新的特征是以社会需求和内部发展为动力,以优秀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职员工的创新工作为投入,以优秀人才群体的实现为产出,以学生质量和科研成果为考核依据。

三、高等教育创新的战略类型

高校教育创新根据动用资源的不同,有不同的战略类型,主要有四种:

1. 自主创新;

2. 合作创新;

3. 委托创新;

4. 引进创新。

自主创新主要以高校自身的资源为主,而合作、委托和引进是借用外在的资源进行创新活动的行为。一个高校开放的程度、合作的深度广度本身,就是教育创新的一个衡量标志。现阶段,为了加速发展,我们需要自主创新,我们还应该提倡向先进国家、先进院校学习。采用模式引进,师资引进,成果引进等引进战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进步。尤其对于那些地域偏远,资源贫乏,办校时间短,资源积累少的高校,引进和合作尤为适用。

四、高等教育创新的模式

一般情况下,技术创新有多种模式,分为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和外需内推交互模式。
对于高等教育创新而言,国家民族的期待,适龄青年成为人才的迫切要求,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望,社会进步对新型专门人才的需要,高校教学水平的社会评价,都是促进高校教育创新主要外部动力。而教师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的应用,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诉求,都成为高校教育创新的内部动力。因而,高校教育创新的主要模式是外需内推的交互式模式。其模式流程如上。

五、高等教育创新的工作重点

高校教育需要创新,那么,哪些是高校教育创新的工作重点?根据高校的责任义务,国家社会的需求与高校供需之间差距最大的地方,就是教育创新最应关注的地方,也是高校教育创新重点工作的地方。
高校的主要工作是为国家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资源。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的人才之间明显出现了错位。应届大学生在就业市场遭到排斥,就业大学生眼高手低,迟迟不能胜任工作。既有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能力本身的问题。那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618jyw.com
么,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之间的差距在哪里?找到了差距所在,也就找到了教育创新的工作重点。
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一个优秀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基本素质:

(一)品行优良;

(二)专业知识扎实;

(三)动手能力强;

(四)适应社会能力强。

对照以上四个方面分析,现有的高等教育,只是在专业知识的灌输上做了大量工作。而优良品行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培养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缺陷。
中国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是国内外有识之士一直批评的重点,这一点毋庸置疑。适应社会能力差,也是客观事实。这一缺陷使得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对进入社会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大量的毕业生热衷于考公务员、考研究生、考试出国,一直在教育圈内躲避。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的逃避,也提示高校教育对学生应对社会能力培养的缺失。
而问题最严重的,是高校对学生优良品行培养的错位。德才兼备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环节。而现有的高校德育教育,主要内容就是一课两活动:政治理论课,学生党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这些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有多少针对性,教学活动有多少效果,没有考核指标也没有考核结论。形成了德育教学目标不清,措施不力,内容陈旧,方法单调,效果不佳的状态。德育教育在大学中的失位,是大学教育的异化,背离了大学本义。大学不仅是一个只是机构,同时又是一个道德养成的场所,大学是将道德理想转化为有力实践行为的典型。因而,高校教育创新的重点应该是具有针对性的,主要方向应该是:

1. 德育教育的优化;

2.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 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当然,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的应用,科学成果的传播,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优化,这些必须的创新工作,也要一如既往地予以鼓励。
[参考文献]
吴庚生 徐林旗 清华大学《EMBA核心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P621
孙 峰 大学教育的追求:知识与道德的整合 [J]西北师大学报 2008年1月 P43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