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育人面向“卓越教师”培养实践育人机制经典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27656 浏览:1230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618jyw.com
程师,教师教育对提高全面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卓越教师”的基本特征出发,结合高校教师教育现状,从创新“卓越教师”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育人环节、引导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探索CS深度合作培养机制、建立多元发展性评价机制、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面向“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育人机制。
关键词:“卓越教师”;教师教育;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傅怀梁(1979-),男,江苏灌云人,南通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通 226019)
1007-0079(2013)04-0169-0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关键。美国早在1987年就开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该项计划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极大增强了教师的教学信心,对美国的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发展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已经从能上学到上好学,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目标后,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教育择校问题。导致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而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卓越教师队伍。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对教师越来越高的要求,2011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试点,旨在培养高质量师范生,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化后备人才,在新时期打造一支由“卓越教师”领衔的教师队伍。

一、“卓越教师”的基本特征

“卓越教师”中的“卓越”就是优秀超越的意思,其有两层涵义,一层涵义是超越他人,比他人高出一筹;另一层涵义是超越自身,也就是说不断地超越自我,使自身的潜能不断得到扩展和提高。要想实施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卓越教师”。换而言之就是一名“卓越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一是高尚的师德。教师的师德会通过各种途径渗透、融合到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传道”于学生,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纪律、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二是丰富的知识。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仅仅熟悉课本、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要透彻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开阔的知识视野、广博的知识结构、厚实的学科知识、突出的专业素养将成就教师高效课堂。“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正是这个道理。三是出色的执教能力。教师的执教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这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一名“卓越教师”应具有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不仅能教好书,还应为出色的教学研究者,把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以科研促进教学。四是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教师应有的基本特征,也是一个教师是否卓越的重要标志。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每位教师而言,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更要创新,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才能适应新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我国教师教育现状分析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给新时期的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卓越教师”的严重缺失已经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这与我国现阶段的教师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教师教育改革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了大量合格的教师,办学层次逐步提升,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已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提高转变,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及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教师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新课改搞了一轮又一轮,成效并不明显,原因在于现在的教师教育改革相对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脱离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导致师范生毕业参加工作后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要求。

2.人文素养教育渐被弱化

师范生要具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发展潜力,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教师师德的培育。然而,许多学校功利化变得越来越明显,应试教育模式普遍存在,侧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训练,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育人的目标被淡化;许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部分学校教师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在教学的活动中出现了“轻育人”的情况,导致了师范生在“做人”上的缺陷。

3.师范生生源质量渐趋下降

长期以来,我国对师范生采取提前招生、提供专业奖学金及统一分配等特殊政策,以吸引优秀学生上师范。但是,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入学门槛降低,就业压力大;实行招生、收费并轨和自主择业,师范生保障措施逐步取消,导致师范生生源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教师地位和待遇有了较大改观,国家采取了师范生免费教育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拟保障师范生生源质量,但是,教师职业总体上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机制尚不完善,师范生生源质量仍在下降,特别是幼儿师范生源质量在急剧下降,严重影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4.实践育人环节力度偏弱

在我国现行的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主要有教育见习、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时间占整个培养方案的1/5都不到。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是培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养师范生执教能力的关键环节。教育见习一般2周时间,教育实习一般8周时间。教育部于2011年10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3]然而,我国实践育人环节远远弱于西方发达国家。德国教师培养的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后教育阶段),采取实习教师体制,实行第二次国家考试立法,规定教师必须通过修业和见习两个阶段。因此,德国师范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工作后很快成为一名“熟练劳动力”,独立开展工作。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为期5~8周,教师实习阶段期限为2年。[4]

三、面向“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育人机制构建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围绕这一目标,高校应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通识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师德培养,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传统教师教育模式相比,“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特点是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如教师教育改革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之中、联合培养基地参与联合培养“卓越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联合培养机制还不完善等。因此,构建面向“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实施“卓越教师”培养的核心问题。

1.创新“卓越教师”实践教学模式是前提

高校应根据“卓越教师”培养的行业标准制订学校的培养目标。立足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完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加强学科竞赛、实践创新项目等项目建设。为“卓越教师”培养提供优质的创新实践平台,不断加强“卓越教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创新教学管理,打破“封闭”的师范生培养体系,吸纳联合培养基地深度参与“卓越教师”的培养,形成高校、中小学联动的“卓越教师”培养机制,不断优化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使培养的师范生符合基础教育需求,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推进以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遴选学科前沿知识、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让教师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同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2.注重实践育人环节是核心

国外教师教育十分注重实践育人环节。[5]美国教师教育由训练模式走向开发模式,由注重技术性的训练走向专业化的构建,注重教师潜能的开发。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形成了“交互+自省型”教育实习模式,强化知识形成、获得过程中主体的行动参与和反思。英国教师教育实习中心整体下移,实习课程安排强调大学与中小学合作,通过在中小学的学习实现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德国规定教师必须通过修业和见习两个阶段才能进入实习环节,注重教育实习工作,实施实习教师体制及第二次国家考试立法。日本采用分批集中教育实习模式,把原来一次性集中实习时间提前和分散,增加教育实习时间,从一至四年级有计划地安排多次教育实习,实行全程实践法,在整个学习期间分期有计划地连续开展教育实践。
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实行“理论+应用”实践教学模式,教育实习仅在第七学期开学集中实习8周,时间很短,有的中学担心教学正常秩序被打乱,接受的实习生连讲台都没有上过,实习的效果很难得到保证。高校必须以全程教育理念为基础,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教育实习由第七学期8周集中实习向大学四年改革,在整个大学期间进行多次教育实习,做到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形成“观察—体验—实践—反思—再实践”实践教学模式。“观察”是基础知识层,主要通过入学教育、教育见习等环节实现,通过见习听课,对中小学教学活动有了亲身体验和感性认识,发现自身的差距及努力的方向;“体验”是基本技能层,主要通过模拟课堂、微格教学等教学方式实现;“实践”是综合训练层,主要通过前阶段教育实习来实现;“反思-再实践”是创新提高层,主要通过后阶段的教育实习来实现;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通过认识实习、教育见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习等环节实现“基础知识层、基本技能层、综合训练层、创新提高层”四层次“金字塔型”实践培养目标。

3.引导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是重点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合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教师教育离不开实践,只有“实践—反思—再实践”才能促进“卓越计划”人才的培育。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上应面向教学一线,尤其要及时走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以“问题”、“案例”、“项目”为引领,重构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机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创设“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环境,加强教育见习与微格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基本概念、原理及过程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去获取新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有效地训练和提高自己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开展“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聘请基地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挖掘一些典型案例,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加深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的理解,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和课堂组织等执教能力。再次,引导学生参与“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分组开展面向教学实际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源于:论文封面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