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尼采叔本华与尼采哲学比较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21255 浏览:958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叔本华和尼采同为意志主义的代表,都把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反对理性,重视个体的人,感性生命,但是他们对意志的理解却不同,叔本华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意识是一种盲目的冲动,而尼采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是追求扩张的力量,在人生观上两者更是背道而驰,一个是悲观主义,一个是乐观主义。
关键词:叔本华 尼采 意志 非理性 人生观

一、本体论的差异

1.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意志”这一哲学命题是在“世界是我的表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叔本华将世界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他说,“物质世界——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之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①意志世界是表象世界的基础,人类的悟性永远也无法穿透表象世界这层“摩耶之幕”以达到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真理性认识。“我们绝不可能从外部获知事物的内在本质。不论我们探究到何种田步,我们得到的只不过是事物的印象和名称。我们如同在一个城堡外面绕来绕去,却总是找不到进城的门径,只能对城堡的外表偶尔粗略的描述一下。”②世界既然是我的表象,那么,主体要达到对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就只能向内寻求,对“认识着的‘我’”做出深刻的直接的认识,摸索出了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也就开启了外部世界的钥匙。
叔本华对人的意志本质做了精彩的论述。首先,人的记忆力是人的意志的仆人,我们总是记住自己的胜利,对自己的失败却早早的抛在脑后。其次,我们的理智也是意志的工具,人们获取衣食,寻求配偶,生儿育女绝不是思考的结果,人们的理智会有倦怠之时,但意志绝不会倦怠。再次,人的性格为意志所决定,人们的情感、兴趣、爱好总是向着有利于人的生存的方向去发展。最后,人的肉体也是意志的产物,“有了抓拿的意志,手就形成了;有了求食的意志,消化系统就发展进化出来了;有了求知的意志,大脑就产生了”。③人的理性也是受意志趋使,“理性是明眼的瘸子,意志是刚强的瞎子,理性被意志背负在身上而给意志指路。”

2、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虽深受叔本华的意志论影响,但对意志的理解却是不同的,他指出个体不仅要求得生存,更要发挥生命的力量,去占有一切,统治一切,个体在世决不仅仅是谋求生命的延续,还有权力的扩张。当年轻的尼采在奔赴前线的途中,看到一齐威武整齐的骑兵,伴随着雷鸣般的马蹄声,耀武扬威的穿越而去时,他第一次意识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决不体现出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而是一种‘战斗意志’,一种‘权力意志’,一种‘超权力意志’。”④
尼采指出,保存生命是低级的,扩张权力才是高级的。强者为实现自己的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使用一切阴谋诡计去剥夺、压迫、吞并他人。权力意志才是人的本质,在权力意志的推动下,人们去追求各种外在于自身的物质,权力意志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物种之间的弱肉强食,人类社会的尔虞我诈都是权力意志的外化和表现。他说:“世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海洋…是一种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的迁化…你们愿意给这个世界一个名字吗?…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岂有它哉!你们自己也是这个权力意志——岂有它哉!”⑤

二、认识论的差异

1、叔本华“直观的认识”

叔本华贬低理性认识,推崇直观的认识,他首先提出人的认识是意志客观化的产物,认识分为直观认识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只会使人的思想发生混乱,理性认识抽象概括程度大,但不能把握细节的变化和差别,容易出现错误和怀疑,失去直观的清晰度和明确性,理性认识永远也不能超出表象的世界而达到对世界内在本质的认识。叔本华强调直观认识的作用,所谓直观认识,就是放弃对事物的功利主义的习惯的看法,不是去思考事物的时间、地点、功用和意义,不带有理性思维和情感的成分,让自己的整个意识充满对当下客体的直观。在这种直观中,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消失了,直观者和直观本身合一了,这样就达到了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理性的作用只是保存知识,传达知识,运用知识,而直观才是真理的源泉。

2、尼采“强权即真理”

在认识论上,尼采也表现出极端的反理性主义,《悲剧的诞生》是尼采非理性主义的萌芽,尼采提出了狄奥尼索斯精神,酒神的本质是醉,是不为理智控制的不可遏止的冲动。科学知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表征,而是科学家从主观需要出发来解释权力意志的产物。我们的感觉器官也根本不是为“理性”而设,它是一种概念的和简化的器官,其目的在于为维持生命而去夺取和占有外物。尼采极力贬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用批判性哲学代替了哲理诗,用科学取代了艺术,用理性取代了本能,把神话和信仰消灭了。理性只不过是意志任意使用的工具罢了。世界动荡不安,难以捉摸,根本不存在理性、意识、思维和真理,一切都是无用的虚构。在真理观上,尼采认为“强权即真理”,判断真理的标准就在于提高权力感,能提高权力的就是真理,不能提高权力的就是谬误,权力越大,真理越多,权力和真理是统一的。

三、人生观的差异

1、叔本华“人生就是一场梦”

叔本华将生存意志理解为盲目的冲动,意志本质上又是欲求,得到满足是快乐,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欠缺感,就是痛苦。的满足只是暂时的,一个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只能给人生带来无尽的痛苦。即使一切都得到满足的人,也还会感到厌倦和无聊。人生就像钟摆,在欠缺和无聊之间摆来摆去。活着就是对人最大的惩罚。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类,意志的完善程度不断递增,而意志越完善,痛苦就越大,“生命本身就是布满暗礁和漩涡的海洋”,尽管人总是小心翼翼的躲过这些暗礁和漩涡,却一步步的向沉船海底驶去,最后抵达艰苦航行的目的地——死亡。与其说生命是人类生存的馈赠,毋宁说是一种负债契约,是向死亡的负债,而人不过是走向死亡的动物。
他认为,痛苦既然是生命意志的必然产物,就不能依靠外在事物帮助人消除痛苦,祈求上帝于事无补,只能向内寻求。艺术创作和哲学沉思能够使人暂时摆脱痛苦,在艺术中人能陶醉其中,人自失于对象中,暂时忘记了他的个性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618jyw.com
,他的意志,也忘记了他的痛苦,但这终究是暂时的,人要永久的摆脱苦海,就必须彻底的摆脱生命意志,实行禁欲和苦行。

2、尼采“酒神精神”

尼采坚决反对叔本华人生哲学的悲观主义格调,断言“痛苦根本不是反对生命的根据”,所谓生存就是“一直不断地从我们身上排除任何会趋向死亡的东西”,创造永恒不变的东西,从而赋予我们个体生命一种永恒性。谁要是说:人生毫无价值,他实际上是说:我毫无价值。尼采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但却反对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生命是乐观的源泉,只有对损伤的胃,它才是有毒的。尼采对人生的肯定来自爱,在爱里总有着疯狂,大爱无私,不求回报。个体生命的毁灭不可避免,那么,要肯定生命,就必须超越个体的界限,立足宇宙,肯定生命的全体,当然也包括肯定个体生命的痛苦,肯定万物的生成与消灭,肯定生命一切可疑可怕的事物,他主张“在生命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肯定生命,生命意志在生命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尽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⑥有毁灭才有生成,有破坏才有创造。有生也必有死,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死亡的畏惧不前。正如鲁迅所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周国平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写到:“没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巨大痛苦所产生的生命的崇高感。”
面对痛苦,我们应当自强,勇敢欢愉的去面对,既然人生是一场悲剧,那么我们就把他当一场悲剧来演,而且是轰轰烈烈的演。用我们自身的最终毁灭来证明生命本身的坚不可摧。这也是尼采酒神精神的宗旨。叔本华说:人生从整体上看是悲剧,从细节上看有喜剧性质。尼采说:不对,从整体生命上看,短促的悲剧迟早要归入永恒生命的喜剧。

四、叔本华与尼采思想差异的原因

1、家庭经历的不同

费希特说,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哲学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这句话完全适用于叔本华,叔本华的基本思想中始终体现着性格中的相互斗争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热情的本能生活和强烈的意志,另一方面是清醒的理智以及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洞察。如叔本华自己所言,性格遗传于父亲,严厉而又固执,自负而又不屈不挠,智慧源于母亲,机敏,才华横溢,较高的语言天赋。叔本华幼年丧父,并且是,母亲天生轻浮浅薄,与叔本华脾性不和,争吵不断,家庭的悲剧给年轻的叔本华烙下了深深的疤痕,形成了他孤傲、忧郁多疑、愤世嫉俗、悲喜无常、唯我独尊的性格特征,这成为他建构悲观主义的一个直接原因。在当时黑格尔理性哲学至上的年代,叔本华唯意志论不被世人关注,父亲的遗产则成为他坚持自己哲学取向的物质基础。
尼采年轻时代是叔本华的追随者,但为何没有得出人生虚无一场的悲观主义结论呢?其中不乏自身经历的原因。尼采与叔本华一样,早年丧父,内心孤独。在一种完全女性化和宗教虔诚的氛围中长大,使他成为一个性格敏感而又柔弱的男孩。1870年尼采被应征入伍却染上了严重的痢疾,从此疾病伴随他一生。一个每天都在与死神抗争的人,不容许有消极悲观的思想,身体上的柔弱需要他用精神上的坚强来克服,生活呼唤他对悲情的天性进行自我治疗和自我克服,所以他高举强力意志的大旗。

2、时代背景的不同

十九世纪上半叶,整个欧洲饱受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618jyw.com
战乱之苦,千疮百孔,民众饥寒交迫。拿破仑的铁戟所到之处,村庄满目疮痍,百姓一贫如洗,城镇杂乱无章,躁动不安。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如此艰辛,而不久之后,革命的宠儿成了反革命的乘龙快婿,最终的结局却是滑铁卢战役惨败,横扫整个欧洲的革命浪潮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苦难,更是对这个时代的彻底绝望。叔本华对这悲惨时代作出了刺耳的答复:理性不过是意志的工具,神圣的秩序根本不存在,人不过是走向死亡的动物,天国的希望压根就是虚无缥缈,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的话,那是瞎了眼的想法。
与叔本华不同,尼采则生活在德国势力不断扩张的时代,法国拿破仑的传奇在他面前斯文扫地,颓废的奥地利臣服于他。俾斯麦的铁腕政策证明了:决定胜负的是铁与血,而非舞文弄墨和选举,基督教不行,达尔文主义行。德国到处充满着一种强力,基督教的忍让、慈善、温柔、顺从没有用武之地了,同情、怜悯、利他行为成为弱者的品性,国与国之间跟本不存在利他主义。时代呼唤一种新的哲学理论为武力做辩护,让民众认同现有的政策。尼采以非凡的胆识喊出了新的呼号。

3、理论基础的不同

叔本华将人的本性归结为生存意志,意志本身又是一种冲动,从这一理论依据出发,必然会得出的欠缺和痛苦。从人生充满苦难和生命短促的角度上看待人生,否定个体生命,得出悲观虚无主义的结论。他把人生的目的仅仅停留在的满足,保存自己上,把人看作是多种生理和千百种需要的集合体,不断的追求的满足和需要的实现,与尼采相比,这种低层次的理论依据使他得出了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尼采以肯定人生的苦难为出发点,认为人是一个试验,换句话说,人没有任何超验本质,而是出于不断的生成之中,创造是人的天性的最内在的性质。尼采对人本质的积极的定义是他乐观主义人生观的基础,他所理解的人生目标则是个体追求力量的扩张,在此过程中去体会幸福和快乐,痛苦也成为快乐的源泉。欣然接受痛苦,把玩痛苦,人生的悲剧性并不能成为我们消极悲观的借口,生命把它自己奉献给我们,我们要双手接过,充满信心的过活。
注释:
①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商务印书馆,上海.198

4.第二卷.486.

②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商务印书馆,上海.198

4.第一卷.128.

③ 韩振.现代西方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2,22.
④ 费希特·尼采.青年尼采[M].伦敦版,伦敦.191

2.235.

⑤ 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M].商务印书馆,上海.1982.24.
⑥ 弗雷德里希·威廉·尼采.尼采全集[M].商务印书馆,上海.198

4.第八卷.173.

参考文献:
韩震.现代西方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威尔·杜兰.杜兰讲述哲学的故事[M].东方出版社,2004.
[4]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5]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984.
[6]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M].商务印书馆,上海.1982.
[7]费希特·尼采.青年尼采[M].伦敦版,伦敦.1912.
作者简介:陈甜甜,女,1988.11.15,山东省潍坊市,硕士学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赵文静,女,1988.06,山东省济宁市,硕士学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