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朗读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目前状况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赞:29689 浏览:1346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朗读教学 现状 对策
0450-9889(2013)01A-0005-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声情并茂地描述书面语言,这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改的过程中,朗读越来越多被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朗读,爱上朗读,使文章作者、师、生三者的情感达到和谐共鸣。

一、当前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朗读不够重视。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无法体会朗读的韵味,只能肤浅理解文本的情感和思想。
(二)学生缺乏朗读兴趣。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自控能力差,无法自觉进行朗读。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地硬读,缺少对文本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老师读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学生缺乏跟读兴趣。
(三)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可以灵活多变,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拖音明显,节奏感差。
(四)朗读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词汇积累少,在朗读时容易出现错误,不是加字就是去字,有的甚至连成语、短句都读不通顺。由于学生大多是在早读时间朗读,老师在场时间少,学生读的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五)缺乏教师的指导。语文课上,学生还未开读,教师就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而且一读到底,过后,示意孩子学着老师朗读的样子读一读、练一练。可大部分学生连生字关都未过,根本谈不上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此种范读得不到好的效果。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提倡“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或者“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导致大部分孩子轻声读课文。其实,学生自身未掌握很多种读书方式,如果教师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他们所学终究有限。
(六)目标定位不准。朗读的总体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此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关联、缺一不可。但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轻“正确、流利”,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许多教师花较少的时间来落实“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一目标,往往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上。然而,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才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训练时绝不可忽视,否则大部分学生就达不到朗读的基本要求。

二、朗读教学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增减文字,读顺词句。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语言文字的规范大有好处,对指导平时说方言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桂林山水》,学生通过朗读,对漓江静、清、绿的水和桂林奇、秀、险的山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美丽的大兴安岭》等,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学生在朗读中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而且发展了形象思维,培养了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朗读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时邱少云的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让学生强烈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坚强,他严守纪律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进而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有效开展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文本的情境。教学中可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动情诵读、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或氛围,使学生进入文本中,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动起来,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朗读时间要充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无法真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也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对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反复读,才能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鼓励学生多读,关键是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多读书,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领悟文章内涵,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教师则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三)引导学生升华情感。课文中的语言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凝聚着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而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精髓部分,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引领学生诵读。 一是要精心选择诵读的内容,精选学生能与之发生情感共鸣的文章。二是要在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知课文到理解课文,再到引起共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加强情感体验。三是要体现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四是教师要率先垂范,对于要求学生诵读的文章,教师要率先示范诵读。五是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诵的机会,学生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地朗读,展开丰富的想象,才源于: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深层的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在诵读中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
(四)合理运用各种朗读形式。读的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老师要灵活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如范读《怒吼吧,黄河》时,教师用饱含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并让学生联想到冼星海和光未然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背景。教师不能让学生单调机械地模仿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多种感官,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读出真切的感情。
(五)开展朗读竞赛等活动。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重视每天的早读和午读时间,要求学生都要放声朗读,教师也和学生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开展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读形式背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能力,而且提高了朗读水平。
总之,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精心的指导,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朗读的艺术魅力。
(责编 黄鸿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