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创设创设有效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5353 浏览:13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但许多教师却在运用过程中走入了误区,且在其中难以自拔。文章在分析情境教学内在规律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要注重授课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改变原有的教学态度,积极开拓创新,营造合理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情境教学 课堂情境 生活化 多样化
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课程里课堂教学是在遵循“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思想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

一、情境教学的意义

情境学习理论在西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新课程倡导情境教学的意义在于:①促进迁移。情境认知能意识到思维中的疑难困境及产生背景,并能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②真实的学习。传统学习中人为的、简化的“情境”是为固定的认知路径而设计的。③主体性的建构。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
理论上“课堂情境”的确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教学上显了一番身手,可许多教师和学校在实际应用中却不知不觉走入各种教学误区。
(一)课堂情境的设置只是为了形式和表面,而忽略了实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具体体现是“做数学”。但不少教师片面理解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于是课堂上活动一个接着一个,追求表面热闹,活动安排过于饱和,甚至出现了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局面。
(二)“生活化”与“数学化”难以很好结合。所谓“数学化”,简单地说,就是数学的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世界,而数学学习又是自我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活动,因此要数学的组织这一“现实世界”“自我反思摘自: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是关键的一环。例如,某教师在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时,先让学号是2和3的两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两侧,然后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站在2号学生的一侧,是3的倍数的学生站在另一侧。教师一声令下,好几十个学生蜂拥而上,你推我挤,好不容易站好了位置,还有很多位学生一会儿从左侧奔到右侧,再从右侧奔到左侧,最后选择站在了讲台中间。老师从质疑讲台中间的学生着手,从而揭示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怎样运用情境教学

首先,新一轮课程改革不应该全盘否定传统的教育思想,我们还是应该在扎实的基础上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一)重新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的起点。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情境的创设要重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
(二)抓住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教学中的情境与问题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创设情境是为学生产生问题服务的,问题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三) 把握《课程标准》精髓,创造性地“用教材”。当今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把握教材,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关联。迎来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教师应稳定心态,不要盲目地追求创新教学,更不要一味追求处理教材“热”,而应该联系教材,冷静对待,仔细揣摩编者意图,理解教材,将其精华展现给学生。
(四)“生活化”与“数学化”需更高层次的整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也要经历以下过程: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的活动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总之,情境创设应密切联系教学目标,尽可能多地展示教学内容;情境创设应是典型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还能让学生对其有加工处理提升的能力;创设情境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应是教师清楚掌握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决定提取与否。
【参考文献】
朱林贤. 走出“生活化数学”误区. 浙江省象山县教育局.
金牛. 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误区及思考.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5(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