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素养培养课堂“关注”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如何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7745 浏览:239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注意课堂关注,始终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严于律己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与学生一起进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关注;语文素养
1003-2851(2013)-04-0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025-01
教育功能说提出,教育可以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生命智慧,激发人的生命活力,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创造人的生命质量。因此,不管是何种教育,都力求把教育过程演变为生命价值观的体现与追求,努力凸显教育的本质。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培养关注能力,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效的学习力。
新课改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拄着拐杖在摸索中潜行,造成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低下。究其原因,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自然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多方位的课堂关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使关注成为一种教学习惯

语文教师的课堂关注,是教师教育素养的指针。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带着希望和自信离开教师和学校。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教师要把自觉关注转变为自主探索,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动机

当关注成为自觉行为时,教师便会对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的对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生存的处境以及学生的智力类型等。如此,学生的思维火花便会不断闪现,主体意识就会凸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情境自然就会展现在语文课堂中。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思维相互启发、相互碰撞、迸出火花,同学的思维会因此变得非常活跃,教学从而变得高效,你会为学生的争论而激动,为学生的理解而赞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伙伴,走出纯粹教语文的误区,与学生共同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教师要加强倾听能力培养,在字里行间寻求人文素养

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倾听者的教育,“教师的沉默是金”,意在说明教师善于倾听不仅是教学艺术,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形象化。倾听,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这样,你会从《有的人》的朗诵中听出学生对“有的人”的敬仰和对“有的人”的鄙视;从学生绘声绘色讲述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中,品尝到儿童纯真的爱国情感;从学生讨论父亲买橘子、送橘子的情节中,触摸到学生对亲情的感悟。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欢乐,这其中包含有平等和接纳──是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有鉴赏和学习──是对学生思维成果的评论欣赏和教学相长;有执著和冷静──是对语文教学的不懈探求和思索;有参与和体验──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快乐和对学生创造的体验。

四、要善于掌控教学气氛,在对话交流中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沟通,积极交往,主要取决于老师,而老师是否具有这样的理念和能力,关键在于学校是否建立了这方面的导向机制,和搭建了教师提高这方面教学能力的平台。语文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沟通现象,自然少不了对话。对话需要真诚的态度、的作风,最忌“话语霸权”、一言堂;对话应是情境化的,既有文本的情境,又有师生经验的现实情境和对话过程中创造的新情境。对话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也可能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产生新的话题。对话是开放的,可以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时代。对话是思维的碰撞,常有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因而对话又是创生的。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对于师生而言,永远充满出乎意料的魅力,一种源于师生思想的魅力,它召唤师生创造力和智慧的涌动和勃发,使师生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教学形态应动静结合。“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静”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孩子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孩子的深入思考。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孩子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如果“静”多“动”少,孩子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动一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五、教师要关注教学语言生成,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素养牵引素养

“春风化雨润万物行云流水听清音”,诗意化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浸润学生心田。“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学会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平时要多读美文诗词,积累丰富词汇,上课时便如仙女散花,信手拈来,撒出一地精彩。另外,语言要倾注充沛、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说话宜节奏和谐,抑扬顿挫,给孩子以美的享受。为增加语言的趣味性,还应该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启发孩子的联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教学资源,注重运用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解读教材,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在真心诚意地倾听中,以广博仁爱的心,承载起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在学生生命提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我生命的完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