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智慧提问,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6439 浏览:214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师生对话的重要形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语言、思想、情感等对话与交流,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平常的教学中,因为提问不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对话不够自然、教学流程不够通畅的现象比比皆是。
一是问题过多,蜻蜓点水
课堂上,教师像连环炮一样甩出了四五个问题,感觉学生像草原上的羔羊,一会儿被牵到东,一会儿被牵到西,最终什么草也没吃到。教师缺乏针对性的语言表达和对学生思维的点拨,仅是一味地提问,给人的感觉就是蜻蜓点水,没有抓住挖掘和进一步引导的切入点。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自然对文本的理解就不深刻了。
二是衔接不力,支离破碎
教师提的问题与问题之间缺少衔接,甚至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之嫌,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时,提问:“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由感谢到感动,为什么感谢?”紧接着老师又提问了:“晓行夜宿”中的“晓”是什么意思?这种提问实际上并没有成为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绝佳路径,思维的引导也就戛然而止,由此造成了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自然合理的衔接过渡。两个问题没有衔接,学生思维出现混乱,就不可能与文本进行合理对话,更来不及感悟文章语言,对文本的理解就很肤浅了。
三是语言生硬,平铺直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教师提问时语气生硬,就没有吸引力。如:“读了第5~10小节,你读出了什么?”语言就像一道死命令,在学生听来冷冰冰的,没有温度,没有,学生自然也就冷若冰霜了。
提问是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手段。它既具有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行理解感悟的功能,又具有直指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的作用。一堂好课,需要教师设置精准、有效、恰当的问题,如何让提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呢?源于: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一、提问精当,做到数量和质量的和谐统一

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翅膀。问题的出现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需要和渴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活力的源泉,要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提的问题要相对集中,哪怕只有一个大问题,但它是明确的,是落到实处的。把好问题质量关的客观要求提醒教师要注意所提问题的价值,应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教师要有整体意识,要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这样课堂就会不蔓不枝,始终围绕文本中心展开。
比如教学《诚实与信任》一课时,老师可以牢牢抓住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随即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表现“诚实”与“信任”的句子,然后交流,课堂就显得紧凑了。
郑板桥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最有效的课堂也应该是简洁的。有道是“浓缩就是精华”,教师精挑细选出的问题,要做到质与量的和谐统一。

二、铺路架桥,把学生逐步引向文本深处

课堂上,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犹如涉水过河,不知深浅,课堂提问仿佛铺桥,能帮助学生顺利登上彼岸;课堂提问恰似架梯,能引领学生越过险阻,登上险峰。课堂提问贵在自然,贵在贴切,贵在能“一问激起千层浪”。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衔接,前一个问题要和后一个问题相关联。
课堂提问要起到引领作用。教学《诚实与信任》一课时,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指导性引领:“在和小红车主人通话的过程中,你觉得‘我’的哪些话进一步表现了我的诚实?”启发学生去读去想。后一个问题作提升性引领:“小红车的主人在和‘我’通话时,表示很感动。想一想,小红车主人感动的究竟是什么?”这样提问引领,必将产生师生美好的精神相遇,学生的心灵也能渐入佳境,到达文本深处。

三、语言感召,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语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在这个精神家园游历的过程。因此,教师提问的语言要富有感召力,就像是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调动,学的时候才带劲。平淡无奇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语调,波澜不惊的情感,只能让课堂成为一潭死水。此种情况下的师生,无论面对面,还是背靠背,都不会燃起思维的火花。
有位专家说得好:“文字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作为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我们自身语言的魅力及感染力,使原本“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的文字插上情感的翅膀,在学生的内心飞翔起来,使学生的情感也变得“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从而达到“情动于内而发乎外”的效果。
课堂上,老师提问的语言闪现诗意,跃动灵性,喷涌,必能以情燃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要力求让提问切实有效,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唤起他们对于文本的追问,从而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真正实现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