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预习运用“预习七法”,提高学习能力网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21845 浏览:961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326-3587(2013)04-0043-01
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变“教”为“学”,教学生“会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善于学习能使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获得新知。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我认为抓好预习环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其最大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会学的习惯和学习能力。经过借鉴学习和实践摸索,我采用“读”“画”“查”“思”“问”“议”“记”七法来指导学生预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整体阅读,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求快速诵读(朗读或默读)课文,即从单元导语提示、标题、正文、注释、资料袋、课后练习等几个方面总体浏览课文,甚至包括单元预习提示。比如我在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就让孩子们通过预习弄明白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被捕时写敌人残暴地逮捕父亲;法庭上描写了父亲李大钊与敌人的斗争;被害后全家的无比沉痛)。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通过预习,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大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实际上也就基本上掌握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勾画批注,这是批注预习法,也是较好的自读方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标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多音字、不理解的句子等等。要求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看法,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或听课时研讨答问,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没有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对学生耐心培养,积极训练。如预习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穷人》这篇课文,句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经过阅读后,可在这句话下面画一条“——”线(表示这句话很重要),并在空白处写下感受:这句心理描写写得好,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非这样做不可”,充分表现了桑娜心地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这是最基本的自学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要求预习时借助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通过翻查,弄明白新词的音形义,难句、疑惑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拓展语文学习资源的渠道,独立运用工具书,尝试解答学习疑点,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体现。
学会思考,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预习时,要求细读课文,思考预习问题,了解课文思路(包括题目、段落层次)、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文章的优点,初步掌握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这样,就为上课时全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如预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将相和》这篇课文,通过思考“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以及课文内容,便可明确文章的思路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并且“完璧归赵”部分,“秦王骗璧(起因)——智斗秦王(经过)——送玉回国(结果)”是教师教法化为学生学法的最好例子。文章的主要特点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若思考清楚了这些问题,学习要求就基本掌握了,上课时就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的品味,人物动作以及人物典型事例的分析上,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特点,深入理解课文内蕴,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勤于质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云:“学贵有疑”。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疑,就是要求在精读课文,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学得深,便于讨论研究。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一般说来,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兴趣。如预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只要老师稍加提示,学生认真研读,便会发现一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618jyw.com
些疑惑。例如: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又如“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提出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博采众长,预习过程中也需要讨论。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相互讨论才较明确,所以有人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这是有道理的。这里归纳为“议”,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左右前后的同学讨论,以求解决、纠正。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果。如学习《新型玻璃》一课,布置学生预习时,老师可先告知学生这堂课将要召开新型玻璃展销会,推销的产品既可以是课文绍的五种玻璃,也可以是自己搜集的别的新型玻璃,更欢迎自己发明的新型玻璃。学生准备后再到课堂上来讨论,推销介绍,重点讲明“产品”的特点和用途就容易多了。
择优而记。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譬如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哲理性强的成语故事、名言警句,所理解的重要内容,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做好准备。
预习方法和阅读方法一样,是灵活多样,互相结合的,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步运用,不可绝对分开。并且预习一篇课文也不可能很具体、很细致,样样都弄通的,只要按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是让他们自己动脑”。所以,预习抓好了,自读方法也就潜移默化地逐渐掌握了,这样,学生在方法的指导下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敢于争论,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活跃有趣、主动扎实、效果较好,学习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预习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服务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足以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乃至成长,但好的习惯需要一个引导和耐心培养的过程。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也不例外。契诃夫说得好:“方法是才能的一半”。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我要看书学习,学习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学习语文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